第一篇:
我读过论语中庸中的一句;“中庸之为得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让我感受很深。这里的中庸是指孔子提出的最高的德行,是人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事的方法。我查过资料对“中庸”这个词多数是这样的理解: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看来这和孔子所提出的“中庸”和现在大多数人理解的中庸是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说:中庸之道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中庸哲学塑造了中华民族求真求实,自强不息、生生日新、变革创造、兼人载物、厚德宽容、勇敢独立、坚忍不拔、高瞻远瞩、聪明睿智、辩证灵活等优秀品格,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真正的中华之魂,是远载五千年中华历史的不沉的精神航母。有研究者说,它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支柱。虽然我不是完全理解,老爸从小就这么教我的,看来老爸对“中庸'还是有自己的理解的,这也让我更加佩服老爸了,他虽然很普通却让我学会了很多,我会更加努力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也有人认为:中庸的处世方法本身就有消极因素,更饱含着诱发消极因素的机制。
中国国民性中保守惧变、萎靡不振、圆滑混世、无是无非、隐忍苟活、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投机取巧……种种劣根,都曾以“中庸”的面目出现,但它们与其说是中庸思想造成的,倒不如说是封建的小农经济、政治专制、佛道消极处世思想的影响的结果。这情况在我们学生中也有,有的同学一受到挫折就容易放弃或止步不前,缺少坚持。这是老爸最为反对的做法,他认为任何事情既然做了就坚持下去,不管是否成功,但必须用心去做,除非自己意识到这种坚持是没有意义。 因此,我认为中庸之道是既要有一颗平常心,更要有一个品行高尚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第二篇:
记得小时候妈妈就让我跟着她背大学中庸,可我往往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即便是背得比较多的“三字经”也逐渐地淡忘了,为此,爸爸妈妈还经常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来自责。
寒假里,为了对付国学网络竞赛题,我又翻起了四书,虽然有注解,可读起来还是那么烦。其实也不是读,就是一行一行的扫过去,内容基本上没看懂。可是等做竞赛的考题时我顿时傻眼了,基本上全都不会,满脑子打着问号,分数低得可怜。只好赶紧叫妈妈来帮忙,随着分数一点点上升,国学在我心中的地位也慢慢上升了。在我看来,国学就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历史、文化、习俗等,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于是在竞赛后我准备重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爸爸说这样也许对学习国学会有所帮助。原先读这本书只是在观看一个个故事,而这次重看则是重点体会什么是国学、国学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应当从国学中学到些什么……慢慢的我可以从这些故事中体会到四书中的意思了,而不是像我前面一样只为应付一下而已。
国学除了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习俗等,还蕴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儒家。其实孔子所说的并不那么枯燥,你掌握了它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了。《论语》里的每一句话就是一个个教学案例,只要你理会了,它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所有的古文都是话里有话,让人捉摸不透,有趣吧。国学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我们细细的品味就会知道其中的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