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

思而思学网

据最新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招生网和安徽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安徽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295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218051名左右,才可以考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不过每年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安徽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1、安徽高考2022年考生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8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18051名;

2、安徽高考2021年考生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29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12961名;

3、安徽高考2020年考生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91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80305名;

4、安徽高考2022年考生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4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35640名;

5、安徽高考2021年考生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9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72923名;

6、安徽高考2020年考生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8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64924名;

二、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安徽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安徽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安徽 理科 专科 380 218051 市政府
2022 安徽 文科 专科 346 135640 市政府

2、2021年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安徽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安徽 理科 专科 295 212961 市政府
2021 安徽 文科 专科 490 72923 市政府

3、2020年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安徽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安徽 理科 专科 391 180305 市政府
2020 安徽 文科 专科 484 64924 市政府

第一志愿能填几个学校

大部分省份每个批次的第一志愿能报4-6个大学。高考报志愿是可以报3个批次: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专科批(提前批和特殊类招生除外)。部分省取消二本线,将二本、一本混在本科一批招生,可以报2个批次。每批次可以报4-6个院校,每个院校可以报6个专业。

调剂是针对你所报的这个学校的专业来说的。可能你达到了学校的录取范围,会自动将你的档案题取,但是你的分数没有到达你所报的专业的分数。那么学校会对你进行调剂,将你分配到你所没有报的专业。但是如果你没有选择服从调剂,那么学校只能对你进行退档处理。

高考志愿录取时间

考生填完高考志愿一般是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后就能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了。各个省之间的录取规则有差别,公布时间也有差异,具体还是以当地招生办出的公告为准。填报志愿后就可以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查询方式如下:

1、登录学校官网进行查询:考生要是想要知道自己的高考录取结果,第一个方法就是可以登录到所报考学校的官网上进行查询,一般而言,学校的官网会提前向考生们公布录取的结果。

2、登录所在地区的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查询:考生们可以登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查询,比如广东的考生就可以登录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并找到查询高考录取结果的窗口,按要求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码、身份证号码以及相关信息,就可以查询到高考录取结果。

三、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校介绍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经理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 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79年成立的北京市经委职工教育师资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河北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原华北石油职工大学)划转并入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同年,原国家经贸委在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挂牌成立北京经理学院。2006年,学校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2012年10月,学校隶属关系由市国资委转至市教委。 在四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秉承践行“积学求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创新发展“厚德强技、慎思笃行”的办学理念,坚持办学为民的价值取向,以“做对学生最好、最负责任的高职学院”为己任,紧扣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首善标准、国际视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做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强基石。 学校现有北京望京和河北固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87亩。设有临空经济管理学院、数字财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外语与学前教育学院、珠宝与艺术设计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训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及教学机构。现有教职工530余人,在校生近3000人,专任教师28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比44%,有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创名师、教学名师等近20人。此外,学校还聘请其他院校知名教师、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等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要求,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创新,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拓新局面。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强化。“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获第六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优秀奖。继创新高职“槪论”课2+2和“基础”课1+1+1模式之后,思政课“双主体、双结合、双互动”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发挥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经验广泛推广,打造了“12135经管模式”,两门课程(名师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幸福学园”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品牌。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在市属高校“平安校园”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是连续获评“优秀”的唯一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学校立足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及“两区”建设,紧扣数字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深化专业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临空经济管理、数字财金、人工智能、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等4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6个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获批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其中“数字视效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西门子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学院试点院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作为牵头单位建设的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顺利通过验收。牵头成立北京数字经济职业教育集团、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院,产教融合深度推进,获评“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 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强化党委统筹领导,研究决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创新创业激励办法,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和创客空间等。近年来,学生获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1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连续两年的“(国际)互联网+”大赛中,获总决赛银奖1项、铜奖2项,147个项目获北京赛区奖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获国赛三等奖1项、北京市1金2银。学校获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总决赛杰出院校奖,北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荣获“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专升本率、创业率居北京高职院校前列。 社会培训服务品牌优势明显。作为原国家经贸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北京市安全生产高端培训示范基地,学校坚持传承创新、育训并重,构建了培训服务新体系,年培训规模1万余人次,涵盖企业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层党建、对口援建、社区公益、科学实践等,培训规模、培训层次均居市属高职院校前列。2019年学校被认定为“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2020年学校入选首批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机构、首批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首批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河北省及廊坊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 国际化办学搭建新平台。学校是原全国第一家具有接收留学生资格的成人高校,已累计对来自100余个国家的1万余名留学生进行了汉语培训,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近年学校与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等境外优质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牛津校区、中澳国际学院、中泰商务文化学院建设。学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连续两年获“中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加快推进,为学校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校将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气魄,以勇于争先的精神和智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向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职学院”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