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除了上海高考都已经结束了,北京高考作文要求以“学习今说/在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北京高考作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北京高考作文怎么写及满分作文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一、2022年北京高考作文怎么写
“学习今说”为主题怎么写
题目解析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北京卷作文选题 “学习今说”,可以说是为广大考生量身定制“零距离”的命题,材料“学不可以已”更是出自考生们熟读成诵的名篇《劝学》,考生根据自己的真实学习生活境遇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思考,不难选材立意。材料中“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这句话提醒考生注意,“学习今说”之“今”是议论的重点或者说叫做落脚点,也就是重点论述当代我们对学习的看法。
写作指导
可供选择的论述角度: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这其中若从学习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角度入手,比如学习方法古人论述已尽,教人专心、勤奋、坚持不懈等等,写来容易陷入机械的说教。学习的目的和价值是个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角度,可以此为重点切入,或结合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去成篇,对比古今阐明当代我们学习的目的或价值是什么,引述材料也较为容易,可以反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黄金屋、千钟粟”这种把读书入仕当作人生最高追求的功利目的。也可以类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及“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为强国而学习” 等,扣紧时代的脉搏,议论写作。
“在线”为主题怎么写
题目解析
选题二记叙文《在线》,相较于选题一的议论文,学生写起来可能同感亲切,却也不易。议论文在结构强调逻辑,而记叙文则更像是一个有机整体,前后的照应,叙述的顺序,详略的取舍剪裁,需要考生在下笔之前先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边想边写往往有轻重失当之处。题目所给的材料,只是一个话题方向,无需考生从材料里面读出立意,而是启发考生回忆“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而要把这种见闻、经历的事件提炼升华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受、感悟、主题。
写作指导
题目所给的材料,是一个话题方向,可多角度立意。考生需要根据自己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把选题具体化。比如可以叙述自己在线学习的经历,谈谈网络带来的便捷,可以叙述在线模式的或“趣”或“尬”的生活对人们正常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可以探讨在线让人们的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进而表达对 “在线“映照出自己对生活、人生及生命的思考与认识等等。同时,“有细节描写”是记叙文表达的必须,不能忽视。
二、2022年北京高考作文满分范文
学习今说
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古往今来,已有太多人思考过学习之法。尤其是谈及读书之道时,各路名家都能使出“十八般武艺”,数不尽的读书方法,让人眼花缭乱。但如何学习,却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与其刻板复制前人之法,不如结合自身实际,找到学习的通途。
不论自身天赋和基础如何,学习都贵在坚持。正如左宗棠所言,“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黄庭坚也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每个人的学习天赋虽有差异,但只要能够坚持学习,刻苦钻研,就能有所进步。与之相反,再有天赋和才华的人,若不能坚持求学,严格要求自己,也会渐渐退步。
遥想东汉末年的名将吕蒙,学习起点并不高,但他知耻而后勇,能够不断学习,最终“非复吴下阿蒙”。十六国时期的石勒,虽然出身底层,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很有学习的毅力,常听人讲《史记》《汉书》《春秋》等名著,进而增长智慧,提升能力,在战火横飞的乱世中创建了后赵王朝。
不论是在何种学问之海中泛舟,学习都贵在思路清晰。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只需钻研经史子集,在科举中夺魁便是巨大的成功,皓首穷经的学问家也能被视为“大师”和“通才”。然而,近代之后,人类的知识体系日益庞大且复杂,我们已经很难成为通晓各个领域的“全才”了,反而需要在清晰的思路下,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深入耕耘,找到最准确的精进之路,这样才能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袁隆平一生钻研农业,将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他不仅是世人眼中的专家学者,更有“国士无双”的美誉。还有诸多奋战在专业领域里的普通人,虽然并非名家学者,却能在专业学习中取得成绩,依然令人钦佩。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学习都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古代波斯诗人萨迪早就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马克思主义也告诉我们,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
我们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划过时代夜空的一声惊雷。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反哺学习,正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路径。只求书本上的学问,无异于坐而论道,求学者不应该成为书呆子。脱离实践的学问,也终究只是无根之木,很难经得起推敲。
先哲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求学之路上,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谦逊之心,找准自己的优势,结合实践的需要,进而在学问的苍穹下自由翱翔。相信在展翅高飞之后,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生命的精彩,找到人生的价值。若整个社会都能在科学有效的学习之法中进步,我们也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线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两年多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2020年的春节,是我平生第一次没有陪伴在父母身边过节,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那段时间我和父母之间的视频通话变得无比频繁,聊天内容也渐趋家常和琐碎。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萦绕在谈话间的细枝末节的东西,其实是我和父母对彼此的深沉牵挂。通过视频连线,我和亲人、朋友们在网络云端热情相拥。尽管线下活动陷于停滞和中断,但亲情、友情并没有变得生分和疏远。线下交集的减少,使人们更加珍视线上的欢聚与温存。
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一步放大了网络的便捷。依托于丰富的互联网产品,我身边不乏有“脑洞大开”朋友,在线上重建起一个不亚于线下的生活圈、交际圈。比如,疫情期间电影院的运营受到限制,有朋友不愿居家独自线上观影,便利用线上会议室,召集朋友共同欣赏一部影片,随时交流对影片的想法,制造出一个仿真的小剧场。
在线生活,重塑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形态。我的很多朋友都是中小学教师,在聊天时,经常能听到他们向我分享给学生上网课时的些许趣事,当线下课堂被搬上线上平台,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在积极适应新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即便没有疫情影响,能够在网络世界中游刃有余,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最近,北京疫情已处于扫尾清零阶段,在遵守防控要求的情况下,原本一些线上召开的会议逐步挪到了线下,社会生活也正在逐步恢复的过程中。在此之前,在线工作、学习和生活,使我的日常工作、社交娱乐得到了延续,在居家办公、集中隔离时,线上互动还让独处的我看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疫情之下,人们在虚拟世界的交互需求正在上升。不论是必要时期的线上活动,还是疫情好转后的线下生活,我们对人生葆有的热情并不会发生改变、我们在社交中互相给予对方的慰藉更不会因此减损。
任何时候,面对变动不居的生活,重新体认自我,方能拨开迷雾,找到令自己最惬意的容身之所和栖居之地。我相信,真正热爱生活的人,终究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和社会的连接方式,在对话和分享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