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本书作文范本(3篇)

思而思学 2023-10-31 14:47:36

人生应读三本书

人生究竟为什么读书?《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即学习的目的,就是探究做人的道理。并把这种道德修养恩泽百姓,使所有百姓都达到至善的目的。所以人读书的目的,说穿了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读书是后天改变自己道德修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那么人生应读几本书?同样《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人生必读三本书:知世之书、经世之书和醒世之书。

人生要读知世之书。古人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要做到修身,必须心正;要想心正,必须意诚;要相意诚,必先致知;而致知在格物。格物即探究事物发展规律。所以,人一生下来,就会接触外界环境,就会接触到这样那样的新鲜事物,就会发现、探究很多对自己来说很新鲜事物,懵懂中、是似二非中了解了一些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知一年四季、知尊老爱幼、分清动植物之名称,知数术、明事理,知季节阴阳变换,明白昼黑夜之理,知风雨阴晴之形成,懂天体运转之规律。知人与鸟兽之身体构造、知物种繁衍生息之地域……

其次,人生要读经世之书。读书的目的,格物只是第一步,格物为致知,而致知后方方能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近代有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正是抱着这种平天下之心,忍辱负重,苦心求学。周恩来青年时期就抱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抱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天下为己任,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积极探求救国真理,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知名人士,是一位受国人最为爱戴的好总理。

第三,人生要读醒世之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一定要读一些醒世之书。达官贵人读醒世之书,可知历史之更替,朝代之兴衰,从而:学前贤之修为之道,知百姓之能暖,效重臣之治国良方,做国家之栋梁;百姓读醒世之书,一可教子,二可修心,三可处世。可知家族兴旺之根本,可知恶贯满盈之下场,可知积德行善之正果。

然而现在,很多人不读书。因为社会评判的标准已经不是看你德行、修为怎样,而是你多少金钱,金钱的多少决定你社会价值的高低。所以读书的人不一定能挣到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不一定能成为百万富翁,而那些不读书、能投机钻营的很可能是亿万富翁。所以社会上流行了读书无用论,一些著名大学的一些知名学者和教授更是大声疾呼,这种功利性的读书方式、这种价值取向、这种办学模式,培养不出国际知名大家。

但在西方有句谚语叫“你是什么,取决于你读了什么”。许多政治家和企业家喜欢读书,那些爱读书的政商名流总是闪烁出不一般的气质。布什和默克尔喜欢读圣经,希拉里对女性题材的书情有独钟,克林顿在牛津大学时,一年读300本书;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非常喜欢李白和杜甫,尤其是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情有独钟。古巴前*卡斯特罗,喜欢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日本商人读书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的企业家,资生堂创始人福原家族的福原义春,读书范围从社会上的畅销书到原版的法国最新哲学、美学书籍,再到美国最新思潮方面的著作,多有涉及。东芝全球总裁田厚聪也是特别能读书的人。和他交谈时,能从哲学、电子最新产品、核电等一个劲地谈下去,他甚至对清末重臣曾国藩的事迹也如数家珍。

真正想读书的人应如何读书?曾国藩用“涵泳”二字,给以概括,讲得非常透彻,告诫读书要视书如水。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国大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波波地;庄子言濠粱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之瞻有夜卧濯足诗,由浴罢诗,此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当然现在社会,利益充斥,各种书籍也商业化味道很浓,很多书有华丽的外表,内容却不上档次,甚至庸俗不堪,这些书不看倒好,看了伤心费神!所以对书的选择也很重要。不读无用之书,更不能读歪门邪道之书。读了那样的书,反倒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书 生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杭二中教师的精彩点评

豪逸之文美在规范 文章有对“三书”内容的界定,有对“三书”作用的评价,更有对“三书”彼此之间关联的阐述......彰显了一篇论述文规范、严密的结构。规范背后是豪逸缜密的思维。

豪逸之文美在才气 文章一气呵成,文不加点。语言文白相间,读来无晦涩之感,反更显雅致脱俗;内容涉古今中外,汪洋恣意,尤对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信手拈来,从而妙笔生花。才气背后是豪逸博览群书的积淀。

豪逸之文美在通透 文章中对“三书”的阅读,实为一个少年对自己人生之路的要求和展望:阅读,行走,思考,传承。“博”自己之学识,“雅”自己之生活,从而“博雅”自己之境界。通透背后是豪逸的赤子之心。

愿美文共赏!??语文老师 李莳春

杭二中校长的精彩点评

一个通透的人才能写出如此通透的作文!??校长 叶翠微

人生总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作者:暮初
一个成熟的社会人需要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这一基本要求来看,任何人在出生之初都是不成熟的。人都是在后天的各种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成熟的。
因此,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就是人们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揭示了这一点。
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常识来看,人与人之间的智能差别其实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主要的差异在于知识积累程度和对事物思考的深度。因此,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们一般认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间涉及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以及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古代称之为“诚意正心”)和提高精神境界,因而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所谓的人生三本书,即“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当然,为适应社会的任何学习都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这一个层面则是狭隘和笼统的。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书籍的数量犹如海洋,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学不胜学。而且,各种书籍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想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有所选择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同样,向社会学习什么、如何学,如何看清真伪、辨明是非;以及在如何开展自身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等学习过程中也都涉及知识选择和实践的路径选择等问题。
实践的路径选择得当,就会事半功倍;知识选择得当,就会有所增益。反之则会迷失在学习的海洋之中,失去人生目标,令人无所收益,徒劳无功。因此,对于读“有字之书”而言,并不能全盘接受,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点在于明理和辨明是非。通过比较、分析,以及独立思考,以批判的精神,获取书本中的精要及其符合客观规律的内容。这才能取得读书的实效。
对于“无字之书”而言,要点在于将书本知识及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知行合一”为宗旨,通过在事上磨,获得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社会的真实感知。
任何书本知识必须经过内心的消化和甄别,而不是惟教条作为宗旨。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因为在古代,读书的风气大都是惟圣贤说过的话为准则,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因而不敢轻易怀疑,缺乏质疑的精神。大都没有真正从真理的角度来认真思考现存理论的正确性、有效性和适用性。这应当引以为诫。
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验和认知的过程称之为“无字之书”。由于“无字之书”是无形的,因而读取这本书的路径和方法则更加很重要。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即人自身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言,“无字之书”不仅要结合“有字之书”一起读,更善于结合“心灵之书”(即关乎精神境界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认知)一起读。人的一生,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强大,做到“自尊无畏”,远比获得财富来得重要。否则,再多的财富也终将失去。
问题是,无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都或多或少地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读这三本书的时候,除了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之外,必须以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作为前提条件。而遵循公序良俗,遵守法律规范都是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既然是学习,就涉及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毕竟,无论什么形式的书,其核心价值在于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承载思想和智慧的有形或无形的载体。
但是,人生又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有为”相结合的过程。人的一生,不仅是关注于学习,以及加强自身的内在修为,增强自己的能力而独善其身。人生的意义在于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才是完整的人生。也就是说,之所以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不仅仅为了自身的成长,还有为社会付出的问题。
我们总是索取太多,而付出较少;精神依赖太多,而独立思考较少;利已太多,利他太少。我们在努力追求精神和知识充实的过程中,却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要出发。
平心而论,读什么书只是形式和过程,为什么要读书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当每个人都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不论他读什么书,那么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眼界也会较开阔。如果大多数人能这样理解,就会在一个共同目标之下,加深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和谐社会才会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当一个个这样成熟的人共同构成一个成熟社会之时,这才是理想的社会形态。我们人人憧憬理想社会的建立,但自己总是不愿意有所付出、有所牺牲。
正是由于我们渐渐对于为什么要读书的目的模糊起来,所以就连读“三本书”这样最初级的事情也需要重新认知,这也是社会环境形成颓废气氛、自甘堕落的苗头。现代社会的进步到了如此的地步,但中国媒体还要向中国公众宣传和呼吁加强读书这件事,这也正是一种最现实的讽刺。
人生总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成熟的程度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就是在写一本书,在人生的漫长过程中,没有人给你评点分数,但这个分数每个人心中自知。无愧于自己的一生,这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什么要开展终身学习的理由之一。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