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好的专业名单及排名为经济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工程、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侦查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税收学、商务英语等,具体名单见下表。
一、202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好的专业名单
序号 | 专业名称 | 等级 | 年度 |
1 | 经济统计学 | 国家级 | 2019 |
2 | 财政学 | 国家级 | 2019 |
3 | 金融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4 | 投资学 | 国家级 | 2019 |
5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国家级 | 2019 |
6 | 法学 | 国家级 | 2019 |
7 | 侦查学 | 国家级 | 2019 |
8 | 市场营销 | 国家级 | 2019 |
9 | 会计学 | 国家级 | 2019 |
10 | 财务管理 | 国家级 | 2019 |
11 | 农林经济管理 | 国家级 | 2019 |
1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019 |
13 | 旅游管理 | 国家级 | 2019 |
14 | 经济学 | 国家级 | 2020 |
15 | 金融学 | 国家级 | 2020 |
16 | 税收学 | 国家级 | 2020 |
17 | 商务英语 | 国家级 | 2020 |
18 | 统计学 | 国家级 | 2020 |
1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2020 |
20 | 工商管理 | 国家级 | 2020 |
21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国家级 | 2021 |
22 | 行政管理 | 国家级 | 2021 |
23 | 电子商务 | 国家级 | 2021 |
24 | 国际商务 | 国家级 | 2021 |
25 | 保险学 | 国家级 | 2021 |
26 | 新闻学 | 国家级 | 2021 |
27 | 贸易经济 | 国家级 | 2021 |
28 | 人力资源管理 | 国家级 | 2021 |
29 | 物流管理 | 国家级 | 2021 |
30 | 应用统计学 | 国家级 | 2021 |
31 | 哲学 | 省级 | 2020 |
32 | 治安学 | 省级 | 2020 |
33 | 汉语言文学 | 省级 | 2020 |
34 | 网络与新媒体 | 省级 | 2020 |
35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省级 | 2020 |
36 | 国际政治 | 省级 | 2021 |
37 | 工程造价 | 省级 | 2021 |
38 | 工程管理 | 省级 | 2021 |
39 | 日语 | 省级 | 2021 |
40 | 广播电视学 | 省级 | 2021 |
41 | 公共事业管理 | 省级 | 2021 |
42 | 劳动关系 | 省级 | 2021 |
43 | 金融数学 | 省级 | 2021 |
44 | 环境工程 | 省级 | 2021 |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排名
专业档次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A++ | 1 | 财政学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市场营销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6 | 金融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6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7 | 法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7 | 经济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投资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 | 经济统计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 | 金融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3 | 侦查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5 | 财务管理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8 | 农林经济管理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5 | 会计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 | 劳动关系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2 | 国民经济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3 | 边防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3 | 治安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商务英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工程造价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城市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6 | 应用统计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7 | 税收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1 | 贸易经济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4 | 国际商务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5 | 保险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19 | 旅游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19 | 统计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9 | 行政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3 | 人力资源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4 | 工商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5 | 电子商务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6 | 物流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5 | 工程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61 | 新闻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6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7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4 | 英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3 | 电影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A | 4 | 经济与金融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A+ | 4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9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0 | 金融数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4 | 网络与新媒体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4 | 知识产权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A | 17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9 | 管理科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29 | 国际政治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6 | 广播电视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6 | 法语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9 | 数字媒体艺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0 | 哲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3 | 安全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5 | 俄语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6 | 信息安全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6 | 社会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71 | 日语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3 | 视觉传达设计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4 | 产品设计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4 | 公共事业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6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52 | 汉语言文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的前身中原大学诞生于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是以一所“抗大式”的革命大学。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期间,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先后整合中南六省河南大学、中华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优质的财经、政法教育资源,荟萃大量学术造诣深厚、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于1953年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1971年,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8年1月,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及湖北省双重领导,以财政部为主。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由司法部领导。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于2000年5月26日组建成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9月,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突出“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开设了商贸英语、法律英语、法制新闻、经济新闻、司法会计、经济伦理、法经济学、经济侦查等极具特色的课程,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人才培养特区文澜学院,在多个学院开设经济学、法学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坚持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确立了“服务重大战略,聚焦优势领域,坚持开放协同,产出一流成果”的发展战略,在与财政部、教育部、司法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良性互动中,产出了一批财政改革、法治建设、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一流决策咨询成果,打造了一批高质量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