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长安大学最好的专业名单及排名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质工程等,具体名单见下表。
一、2024年长安大学最好的专业名单
序号 | 专业名称 | 等级 | 年度 |
1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 | 2019 |
2 | 车辆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3 | 自动化 | 国家级 | 2019 |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2019 |
5 | 土木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6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7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8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2019 |
9 | 地质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10 | 资源勘查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11 | 交通运输 | 国家级 | 2019 |
12 | 交通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13 | 环境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14 | 工程管理 | 国家级 | 2019 |
15 | 物流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16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国家级 | 2020 |
17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2020 |
18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国家级 | 2020 |
19 | 城乡规划 | 国家级 | 2020 |
20 | 地球物理学 | 国家级 | 2020 |
21 | 地质学 | 国家级 | 2020 |
22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国家级 | 2020 |
23 | 建筑学 | 国家级 | 2020 |
24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国家级 | 2020 |
25 | 电子信息工程 | 国家级 | 2021 |
26 | 测绘工程 | 国家级 | 2021 |
27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家级 | 2021 |
28 | 汽车服务工程 | 国家级 | 2021 |
29 | 物流管理 | 国家级 | 2021 |
30 | 会计学 | 国家级 | 2021 |
3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2021 |
3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国家级 | 2021 |
33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国家级 | 2021 |
34 | 地理信息科学 | 国家级 | 2021 |
35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国家级 | 2021 |
36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2021 |
37 | 行政管理 | 国家级 | 2021 |
38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 | 2021 |
39 | 思想政治教育 | 省级 | 2019 |
40 | 安全工程 | 省级 | 2019 |
41 | 通信工程 | 省级 | 2020 |
42 | 工程力学 | 省级 | 2020 |
43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省级 | 2020 |
44 | 机械工程 | 省级 | 2021 |
45 | 工商管理 | 省级 | 2021 |
46 | 软件工程 | 省级 | 2021 |
47 | 矿物加工工程 | 省级 | 2021 |
48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省级 | 2021 |
49 | 新闻学 | 省级 | 2021 |
50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省级 | 2021 |
二、长安大学专业排名
专业档次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A++ | 1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2 | 地质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3 | 交通运输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3 | 资源勘查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汽车服务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0 | 交通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7 | 车辆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35 | 土木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43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5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2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2 | 物流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 | 地球物理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4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地理信息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地质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4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6 | 城乡规划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9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0 | 测绘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6 | 物流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8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2 | 建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5 | 工程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5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65 | 行政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6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7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2 | 环境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4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6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8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9 | 电子信息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11 | 自动化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12 | 会计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5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0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 | 工程造价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23 | 矿物加工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3 | 土地资源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8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2 | 广播电视编导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5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9 | 机械电子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3 | 安全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6 | 工程力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60 | 机械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2 | 环境科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3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5 | 工业设计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02 | 财务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20 | 思想政治教育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24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44 | 通信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三、长安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新中国百业待兴之时,壮大于改革浪潮迭起之际,兴盛于高等教育强国大势之中,与共和国同向同行七十余载。自1951年起,学校前身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相继成立。1956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7年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长安大学,掀开学校跨越式发展新篇章。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交通部(现交通运输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长安大学协议,“四部一省”共建长安大学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2011年入选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正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学校位居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坐拥南北两大校区,南倚大雁塔,北邻渭水滨,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着力塑造人文、创新、智慧、绿色和平安的魅力校园,校内绿树成荫,景色优美,设施完备,全球多个国家的莘莘学子,在多样性、国际化的校园里,潜心求学、读书问道。
学校坚持*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工科登峰、理科振兴、文科繁荣、交叉突破”的学科发展理念,担当“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的殿堂、社会服务的基地、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沿”的崇高使命,坚持“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愿景,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