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集宁师范学院最好的专业名单
2024年集宁师范学院最好的专业名单及排名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地理科学、园艺、美术学、生物科学等。
序号 | 专业名称 | 等级 | 年度 |
1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区级 | 2019 |
2 | 物理学 | 区级 | 2019 |
3 | 汉语言文学 | 区级 | 2019 |
4 | 化学 | 区级 | 2019 |
5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区级 | 2020 |
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区级 | 2020 |
7 | 英语 | 区级 | 2021 |
8 | 地理科学 | 区级 | 2021 |
9 | 园艺 | 区级 | 2021 |
10 | 美术学 | 区级 | 2021 |
11 | 生物科学 | 国家级 | 2021 |
二、集宁师范学院专业排名
专业档次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A+ | 6 | 生物科学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B++ | 32 | 历史学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110 | 电子信息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116 | 汉语言文学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124 | 英语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17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7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20 | 保险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25 | 园艺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28 | 地理科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47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50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54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64 | 物理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71 | 化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78 | 体育教育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78 | 思想政治教育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79 | 美术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83 | 音乐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109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127 | 学前教育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128 | 旅游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151 | 软件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三、集宁师范学院是双一流大学吗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双一流大学名单可知:集宁师范学院不是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要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集宁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集宁师范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市地处京津冀、环渤海、呼包银榆三大经济圈结合部,是亚欧经济带的枢纽城市,享有“中国薯都、风电之都、草原皮都、神舟家园、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等美誉。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931年,原绥远省在集宁创办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开启了乌兰察布近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乌兰察布盟师范专科学校。197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乌盟师范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大专班。1978年,大专班单独办学。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乌盟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乌兰察布师范专科学校。1995年,更名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乌兰察布盟师范学校和乌兰察布盟蒙古族师范学校并入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教育部批准在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集宁师范学院。2013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学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列为全区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21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全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同年,学校入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创业、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学生在人文知识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了多项大奖。
建校多年来,学校立足边疆民族地区,践行“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始终不渝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数万多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人才,为国家、自治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乌兰察布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的摇篮和城市智慧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