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优秀】

思而思学网

无论是古人告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还是市场经济鼻祖亚当?斯密指出“奢侈是公众的敌人,节俭是社会的恩人”;无论从“过紧日子”的现实必要,还是从“群众路线”的角度看,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义都不言而喻。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学习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1】

良好的政府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只有彻底改变“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形象,扭转职能部门“缺位错位、越位虚位”的问题,尽可能满足公众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从制度化、规范化的权力运行中,打掉横亘在干群间的那道无形墙

公章旅行、批文难求、跑“部”前进,在不少人心目中,与履行特定职能的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是件让人头疼而纠结的事情。曾经有遭遇“办事难”的群众总结,“机关人员一般上午多见,下午难见;下雨下雪天更难见;周一和周五的下午又往往开会不办公。来办事,先要选对时间。”而地方干部到部委疏通关系、请求“照顾”,一度也是导致北京节假日前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可以说,让政府管得更少,服务得更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正因此,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转变职能也是转变作风的重要方面”。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整治“四风”、转变作风的制度抓手。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要面临政治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应对纷繁复杂的治理挑战,回应与日俱增的多元诉求,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群众的口碑和夸奖从哪里来?转作风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回答好这样一道必答题:我是谁,为了谁?

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向,也是执政为民的出发点落脚点;为人民服务,是*的作风所指,也是现代政府的职能所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办事机关的衙门作派依旧存在,遇事推诿、态度恶劣,让老百姓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伤透了心的事情,屡屡发生。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还有政协委员“吐槽”行政审批:有企业投资一个项目经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全程需799个工作日;有群众办理准生证,需经过10多个单位盖章,耗时两个月。如此作为,怎不让群众深恶痛绝?更何况,环节重重、效率低下的背后,往往潜伏着权力的寻租,伤害了群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

其实,群众眼中的“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求并不苛刻。审批环节少一点,便民措施多一点,办事效率高一点,就可以让老百姓跑的冤枉路少一点,牢骚怨气小一点,满意指数高一点。从这个意义看,让政府部门“瘦身”、“健身”,让管理职能归位、确位,不仅可以大大压缩行政成本,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更能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否则,工作人员再笑容可掬,制度规定难以便民为民,老百姓照旧不满意;狠话重话承诺再多,“九龙难治一水”,“十几个部门也管不好一头猪”,“群众利益至上”的承诺依旧难以兑现。

深层次看,作风问题与权力失控、失范、失律有关,与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相连。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款,还可能在推杯换盏中搞寻租;再如遇事“踢皮球”,暴露的不仅是责任心问题,也反映了职责不明的尴尬。把握好转作风的深刻内涵,不仅是简单的转思想、转行为,而要在更大范围对权力运行进行规范,对行政职能进行优化。

从根本上说,转变政府职能,才能转变干部作风;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才是最好的工作作风。最大程度地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才能真正提升行政效率、减轻群众负担;与时俱进地加强制度创新,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僵化机制、陈旧做法,才能尽可能满足公众需求、提升服务质量。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体现到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来”,“保证作风建设常态长效”;也是为什么,新一届中央政府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作为“开门首件大事”来抓。

【学习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2】

从中央颁布八项规定开始,各种作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不断出台。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就正式颁布实施,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树立了“基本法”。这次修订的《规定》,正是沿着《条例》的方向,向“治本”迈出的重要一步。

人要吃饭、行要开车,规范的公务接待属于工作需要,但那种“一天泡七次温泉”,“三年吃掉70万元猪蹄”的畸形消费,令老百姓深恶痛绝,让政府公信力蒙羞。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总有老鼠避猫、打折变通的,不是把十几个大菜合并成“四菜一汤”,就是把茅台装入矿泉水瓶中瞒天过海。以往的经验证明,根治公务接待顽疾,需要标准明确、管控严格、全面公开的制度,并且需要在改革全局中统筹解决。

制度要落到实处,就要避虚就实。此次《规定》的一大亮点,就在于直接针对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对今后的公务接待行为,《规定》做出了“留痕”的制度设计,接待单位需要“如实填写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并由相关负责人审签”,“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者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同时对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机关的问责审查,对违反规定的监督惩处等等,均作出明确要求。面对这样一份清清楚楚、责任主体清晰的“负面清单”,不仅对有意违规者形成有力的约束,而且让那些生怕慢待上级领导的下级、难却地方好意的上级,都可抹开面子按章办事,非认真遵守不可。

公务接待超标,是久治不愈的顽疾。难在何处?一些基层同志道出苦衷,上级来检查、调研,如果简化了怠慢了,轻者落个“看不起人”的名声,重者怕要直接影响项目审批、考核评比。于是,一些地方官员相信“接待就是硬道理”。这种心态,说到底,是因为一些被接待对象往往拥有较多“话语权”。试想一下,如果各级组织、地方政府,不能按照中央要求的那样,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三公经费”使用不严格、不透明、不清晰,那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做法,就会暗度陈仓、屡禁难止。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绘就的蓝图中,作风建设、简政放权、人事制度等改革被置于重要位置。具体到《规定》,与规范公务接待直接相关的就有深化公务接待管理体制改革、接待服务社会化、机关内部接待场所转制、机关所属接待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等多项改革。随着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权力运行不断得到规范,那些打着“接待就是生产力”算盘的人,势必再难以“跑部钱进”;而那些习惯把验收当作“宴收”、把评比当作接待标准“攀比”的人,到头来也必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好的制度一经建立,就如同种下顽强的种子。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落实并不断完善新的公务接待制度,坚持标本兼治,我们就会拥有一个从工作出发而不是为人情所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的发展环境,牢牢树立风清气正、务实为民的党风、政风。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