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放思想找短板齐心协力补短板心得体会【优秀篇】

思而思学网 2023-12-16 06:08:31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个重点、难点,补齐农村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关于解放思想找短板齐心协力补短板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解放思想找短板齐心协力补短板心得体会1】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关键指标和任务,就是着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保障、“三农”工作等方面的短板,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全面小康要求覆盖的领域全面,是“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的小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出现短板,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着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降低。但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突出短板。这主要表现在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的生态恶化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一些地方还未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片面追求GDP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无限制开采自然资源,任意排放废弃物,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等。

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多管齐下,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十三五”以至今后较长时期,我们都要深刻领会并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和差异化绩效考核,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环境的系统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制度。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看病、上学、就业、住房、养老等基本民生得不到有效保障,不仅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会让制度的优越性失去光彩。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短板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现在,我国有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全体脱贫,这意味着每年必须减少贫困人口1100万左右。另外,还有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人,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有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要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等等。如果这些人群的基本福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高,就不能说我们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妥善处理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关系。“十三五”时期,各级财政收入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因此,我们既要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又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还要抓住重点,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民生工作。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全面小康要求覆盖的区域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同志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只有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才能稳定,各项工作才会比较主动,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十二五”时期农民收入也保持了“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行之有效。但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艰巨。只有着力补齐这一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同志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把帮助困难群众尤其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重要位置,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形成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合力,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更要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既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劳致富,又强调形成各级党委政府主导、各部门各单位协同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扶贫合力。

【关于解放思想找短板齐心协力补短板心得体会2】

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三大任务。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明确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较少,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是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深入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要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增幅连续6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去年更是突破万元大关。但就绝对值来讲,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对广大农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他明确要求:“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必须看到,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政策,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还要通过促进农民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更美丽宜居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对建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仍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对此必须有长远眼光和清醒认识。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农村发展,必须同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要把各级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设好、管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特别强调:“建设,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地域特色、民族风格,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不要把新农村建成缩小版的城市社区。要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好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问题。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