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1:
*同志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艰巨的任务和紧迫的形势告诉我们,若要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啃“硬骨头”。县委、县政府作为基层党的领导核心,一定要坚持守土尽责,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在于构建“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
从贫困户个人情况看,经济结构单一、劳动技能不足、交通出行不便、因病致贫、因婚致贫、因懒致贫、社交网络封闭等等,都有可能造成个体陷入贫困状态。致贫因素的多样复杂性要求县级党委政府不仅要有抓落实的“狠劲”,更要有招法谋划的“智慧”,坚持既要创新符合当地特色的办法,又要“活学活用”上级政策。比如:在产业扶贫上,筑巢引凤,富锦市引进象屿金谷和万里利达两个粮食企业,以龙头作用带动脱贫;在教育扶贫上,为贫困学生免除学费,发放救助金,提供助学贷款,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兜底扶贫上,实行农村贫困人口、农村失独家庭就医“一免五减”政策,农村贫困人口、农村失独家庭在二级医疗机构就医免收挂号费,农村贫困人口、农村失独家庭医疗费用减免5%,因病致贫人口减免10%。
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在于建设“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民间有句俗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脱贫攻坚无异于就是这样的干部“赛马场”。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很重要一条标准就是能否建设一支如臂指使、逢战必胜的干部队伍,得以在“赛马会”上脱颖而出。农村工作和脱贫工作放在一起,就是干部的最好“淬炼”。党员干部要做虚心求教的学生,向乡村干部问计、向农牧民群众求教;做推心置腹的朋友,走进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和群众拉家常、谋脱贫;做同甘共苦的亲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善于换位思考,多替群众着想,增进理解互敬。富锦市坚持干部资源最大限度地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和任务排兵布阵,下派干部1360名,把那些熟悉现代农牧业,有激情、敢担当、能干事,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派入农村,实现贫困村一对一对接,贫困户包保全覆盖。
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在于打造坚强的支部堡垒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纵观富锦市267个村,一个“好村强村”,往往呈现“三个一”的特征,即:一个坚强的支部,一位优秀的支部书记和一支甘于奉献的党员队伍。党支部是群众的“主心骨”,“带头干、一起干”是应有的担当,无论是机关干部、上级政策、社会力量,等等,千条线终究要汇成一根针。富锦市以四级帮扶措施为基础,深化“百部联百村”活动,将脱贫攻坚作为其中的重要任务,推进支部联建,强化农村支部的核心能力,实现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成效,做到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实施“金种子”工程,着力培育致富能手带头人“金种子”、合作经济组织“金种子”、集体经济强村“金种子”,培养乡土本地的领富带富队伍和产业,为农村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迈向全面小康不得不重视的“门槛”。因此,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凝聚更大、更广阔的共识。富锦市引导弘宇短纤维、梅亚种业等名牌企业参加“百部联百村”活动,打造社会效益组织化输出渠道,实现企业捐资助学100余万元;让社会各界在脱贫攻坚中有参与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在于激发来自群众的内生动力
富锦市坚持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做到倾情投入、真帮实扶,坚持“五个最前沿”,即组织力量在最前沿配备、扶贫情况在最前沿了解、突出问题在最前沿解决、干部业绩在最前沿考评、党员形象在最前沿树立。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被动、依赖、观望心理,树立主体意识,让脱贫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2:
红旗渠,这条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孕育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忠诚,本人经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结合桶井极贫乡的实际情况,对红旗渠精神有了一些不成熟的肤浅认识: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是我们应该学习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克难攻坚的制胜法宝,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50年前,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林县的精彩华章。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在10年修渠过程中,300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红旗渠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从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只有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要办的事才能成功而持久。然而在今天,我们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投入庞大资金,实施脱贫攻坚项目共730个,对我们的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和就业扶贫、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建设,对照林县人民那一种在光石板上改天换地的信心与决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党和国家安排的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好?有什么理由不把群众的事情当回事?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
勇于担当、实事求是,是我们应该履行的工作作风。“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红旗渠的修建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更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修建初期,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总干渠修至一半,有关方面下达百日休整文件,要求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停工;因为动用县里退赔款修建红旗渠,上级派来了调查组。面对这些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想到林县人民那份盼水渴水的可怜与凄惨,实事求是,顶着压力,排除万难,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信念责任,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桶井的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矛盾多。基础设施性工程项目占地拆房无补助,工程项目实施程序繁多迟迟不能落地,帮扶人员多而杂且素质参差不齐,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意识淡薄,这一系列的问题犹如太行山上需要凿通的一段段隧道,摆在我们这一班人的面前,一个字,“难”。但是,我们的群众要脱贫,这是中央下达的死任务,也是群众的殷切期盼。在这种特殊的时段,我们还能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么?我们还能怕这怕那畏首畏尾么?我们还能麻痹大意怠慢不前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红旗渠勇于担当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把腰板挺起来,把决心表出来,把担子扛起来。
同甘共苦、无私奉献,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工作态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从县委政府到大队合作社,从县委书记到支部书记,从干部职工到生产队员,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取补助比群众少、完成任务比群众多。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扛着红旗走在修渠大军队伍的最前面,支部书记率先拆掉了自己祖宗的祠堂,共产党员任羊成飞旋在悬崖峭壁凌空除险,党的好女儿李改云绝处逢生??一个个光辉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就是一首首艰苦卓绝的赞歌。“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顺口溜是当时干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可以说,正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正是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才形成了建设红旗渠的无声无形却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当前,正因为我们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每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地与推进,每一个助推群众致富的产业发展与壮大,每一个贫困群众的致富举措,容不得我们任何一个干部怠慢。我们在 “两走进”活动中探索创新的“党建三个一”和“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颗钉”,就是要求我们每一名干部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斗中,直面面对困难,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出现千千万万的任羊成、李改云……
严格自律、廉洁奉公,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廉洁准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两天时间里,听得最的多的几句话是杨贵书记的“这是命令,死命令,不讲客观,不讲条件”,李改云的“感谢共产党”、任羊成的“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一句句敞开心扉对党忠诚的铿锵誓言,时刻敲打着我的灵魂。感触最深的就是红旗渠展览馆里那一张张记录清晰的资金账目,那种严格自律,那种廉洁奉公,警示着我们的每一个干部的一言一行。
翻开 50年前的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时10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体现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
我们今天的桶井,项目多,资金庞大,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致富希望,一定要把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绝对不能铺张浪费。在村里,我们的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服务群众,一定不能吃拿卡要,我们要严格遵守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3:
年近五旬的我被选派到距离县城最南端的正阳镇张家坝村,担任由三个部门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今年,兼任了这个当年整村脱贫的村支部第一书记。
我自觉地把驻村扶贫作为自己又一次学习和实践的机遇,虚心向镇村干部请教,全村81个贫困户199人,我一本清册,在关中平原长大、眼睛高度近视的我,为此扭脚、摔跤成了家常便饭。今年9月,为探寻产业路源,我和镇村干部翻山越岭暴走60余公里,脚颈韧带拉伤,利用中秋三天假,在县医院简单处理打了三天针后,立马返回“战场”。
在局党组的重视下,我局连续三年上门为村举办烹饪、茶叶、畜牧养殖技能培训并赠送猪仔、鸡苗提高百姓产业增收,开展大型职介助推劳务脱贫,扶持开办社区工厂带动创业就业,夯牢29名干部“一对一”结“亲”帮扶。我先后为贫困户捐款4000余元,动员亲朋好友捐衣物百余件;得知贫困户孩子和自己孩子在西安同一所大学上学,每次都一块儿看望;看到搬进“交钥匙”新房的弱智孤儿寡母没有像样的新床,我将自己的棕床送给她们,并帮其支好、铺好。
我充分发挥当过教师、从事过法律、爱好写作的优势,带头为村民讲党课、普及法律、宣传好人好事,采写的《深山结远亲》《“草甸老帅哥”》《部长入户查实情》《今天是个好日子》《山村鞭炮声》《唱支山歌给党听》《扬帆远航正当时》等稿件,刊发后产生较大影响,对宣传正阳、鼓舞士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与镇村干部探索的“党建引领、平台展示、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亲属赡养、七大会战”等做法,被各级媒体宣传推广。
通过脱贫攻坚战役的洗礼,我最大的感受是??共产党员就是讲奉献!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素质不高的干部。我越发钦佩比“芝麻官儿”还小得多的最基层干部,更对直接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伯伯”油然而生敬意。人说“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镇村干部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他们就是现代红军,就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忠实践行者;百姓积极行动,以干克难,脱贫致富,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上级重视、科学决策、镇村落实、干部乐帮、村民勤干是关键,自己不过做到了心静下来、身沉下去,真情实意帮扶,一丝不苟落实,在工作中,我还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看到张伯李婶搬进了新房,赵哥孙嫂家又添了猪仔儿,各家各户通了水泥路、接了自来水、网络全覆盖,农家小院户户成了别致景点,人均收入翻了好几倍,我同他们一样兴奋、自豪、有成就,百姓把对党、对组织、对镇村干部和帮包“亲戚”的爱戴和感激,都聚集到了我这个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第一书记”身上,一句“这个干部好!”和一声声亲切称呼“王书记”,我百感交集,自知有愧。
回想驻村的日日夜夜,我有过欣喜、激动、徘徊、沮丧,但不管怎样,信念支撑着我,我累,我愿意,我快乐,我幸福,我值得!我将倍加珍惜这段难得经历,牢记宗旨,永远奋战在脱贫攻坚的“长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