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年活动心得体会二侧【精品】

思而思学网 2023-12-12 22:29:17

我们要不断总结汲取党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作风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化水平,切实把作风建设年不断引向深入。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网整理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风建设年活动心得体会1:

学习十八大之组织人才工作以后不难发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即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级组织部门是党的重要工作部门,我们要紧紧围绕“学习十八大、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这一主线,带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要坚持在选贤任能中激发干部活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的人才队伍。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推进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茶园乡作为金沙县的循环经济园区,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人才兴业”、“人才兴乡”战略,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稳定上狠下功夫,精心打造人才队伍,为循环园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备队伍保障,大家都知道,发展工业园区,人才是关键,但现在的人才普遍存在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使得大多数人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大家都知道,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两者统一于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必须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

但在当前,普遍存在着在人才与发展关系的把握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重发展轻人才,忙忙碌碌引资金、搞项目,看不到人才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发展即使能取得一时成效,却难以为继;另一种是一味就人才抓人才,表面看力度很大、轰轰烈烈,实际人才效能并不高。其实质,都是把人才与发展割裂开来,变成了“两张皮”。

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发展要素,发展是造就人才的最大舞台,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一方面,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相对于资金、科技等要素,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如果没有人才去掌握、去应用、去创造,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更是创新驱动之源,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人才需要在发展中锻炼和造就。人才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天赋和努力,更离不开发展提供的机遇和舞台。一旦离开发展,人才便失去了成长的沃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就没有今天规模宏大、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总之,只有人才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各级各单位都要树立人才优先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使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以用为本,坚持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安排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工程、急难险重任务和到基层任职、挂职等措施,加大各类人才锻炼培养的力度,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构建与相适应、与科学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评价、选任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能动作用,努力以人才优势形成发展优势,以发展优势造就人才优势。

这是一个*的工作环境,上级各部门应该着重培养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很多年轻干部工作一段时间后,或这样、或那样,工作热情磨灭了一大半,在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阶段,应该给他们正确的导向,创新机制,稳定人才。稳定人才就是留住人才。我们可以通过事业留人,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展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也可以通过机制留人,建立健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通过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打破过去把学历和职称作为评价人才唯一标准的机制,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标准。一方面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在党政人才的选用上,创新考察评价体系,提高识人用人水平,真正把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熟悉经济、创新精神强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开展致富能人入党治村,就是一种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另一方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另外,我们除了要吸引人才、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搭建平台,培养本土人才。金沙现在应该在吸引了很多县外人才来创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开发。通过创新办学理念,狠抓了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一定的干部培训基地”。着眼于培养用得上、留得住适用人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采取校企联合互动办学方式,为产业、行业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适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将识人用人的眼光,放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与促进经济发展一起抓,在实践中理清了思路、积累了经验。应该经常输送本土年轻干部外出学习,学习新经验、新思路,得到灵感,敢于创新,更有利于金沙发展。

作风建设年活动心得体会2:

践行群众路线,要从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引导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包村帮扶使群众得实惠方面入手,切实把“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

加强宣传,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一是找准着力点,增强宣讲内容针对性。成立宣讲组,宣讲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自治区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新疆“三史”和民族团结等先进事迹。二是找准切入点,突出宣讲对象广泛性。分层次、分类别因人施教,坚持对农牧民群众讲“实”、对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讲“清”、对学生讲“透”、对个体户讲“细”、对重点人员和16至35岁特殊人群讲“开”,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三是找准关键点,提升宣讲形式灵活性。在运用以往展板、横幅等传统媒介外,还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信息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时下载、刻录信息内容,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集中播放和收看。利用“村村通”大喇叭工程,早晚两个时段定期宣传。利用巴扎天开展民情大调查活动,虚心倾听基层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扩大宣讲成效,提升党委政府的决策“底气”。

建立机制,引导群众参与村务管理。一是参事制。每村从“四老”人员、宗教人士、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3-5名村级参事,列席村“两委”情况通报、重大事项决策等会议,对“两委”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票决制。村级大额资金使用、集体土地征用等热点难点问题,以党员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审议、票决,应到会人员达到半数以上方可进入下一步程序。三是承诺制。村“两委”班子向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公开承诺重大事项完成时限、效果,并按时通报完成情况,连续两年未完成承诺事项,对主要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并通报批评。四是恳谈制。对于村级经济建设、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提议,召开村级民主恳谈会,协商讨论拟议事项。五是质询制。村委会定期召开村级重大事务实施关键环节质询会,由事项决策负责人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问,并进行满意度测评。

抓好帮扶,保证基层群众得实惠。一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各级干部深入联系帮扶村调查摸底,建立“民情档案”, 按照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乡镇、5-10户群众(帮扶2-3户贫困户);各乡镇每个班子成员、县直单位至少联系帮扶1个村,每名科级干部至少联系3-5户群众(帮扶1-2户贫困户);每名机关干部至少联系1-3户群众(帮扶1户贫困户)的要求,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9500个。二是开展机关干部驻村助农业生产活动,分批选派机关年轻后备干部自带行李、自付生活费,与对口帮扶村农户同吃同住3个月,帮助村委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开展党员干部“双向承诺”活动。健全“提诺、审诺、示诺、评诺”机制,围绕转变作风服务群众“五项任务”,每名党员干部按季度承诺为群众办1-3件实事。

作风建设年活动心得体会3:

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题目是“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就说明,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邓小平讲过,我们的群众基础,是靠几十年的革命战争打出来的。东北抗联孤悬敌后14年,牺牲的师以上干部就达上百人,超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场战争的我军高级将领损失之和,就是因为日寇采取了最毒辣的手段,通过并大屯和封山,割断抗日联军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很多群众都是在冒死进山送粮、送药、送冬衣的过程中被敌人残酷杀害,而杨靖宇、赵尚志等很多抗联领袖,也是在下山找群众与敌人遭遇和突破封锁的战斗中牺牲。因此,老一代革命家都深知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我们几乎一天也生存不下去,对人民群众怀有很深的感情。大家都熟悉邓小平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名言,其实原话是“不管黄猫黑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小平同志是什么时候讲得这段话呢?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期间。面对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的状况,他心急如焚,说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生产出粮食来,不让我们的农民被饿死,就用。他是在这个背景下讲黄猫黑猫的,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提出的。他两次被打倒,第三次复出后还是选择要为人民做事,而不是做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去东北视察,面对群众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他心情沉重,一路上看多讲少,最后对辽宁省委负责人说了七个字:“我们对不起人民。”这七个字可以说字字千钧。作为党的主要*,做出这样沉痛的自省和自责,是前所未有的。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也许就是这时他下了最后的决心。

当前贯彻《八项规定》,关键要做到“一条硬线不能碰”和“两个原则要把握”。“一条硬线不能碰”,就是中央作了明确规定的必须坚决贯彻,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绝不允许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两个原则要把握”,就是一要明确改进工作作风的目的,是为了做好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来抓作风建设,通过推进作风建设,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求实效。二要注意节俭、不脱离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制度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项制度只有符合实际,才能长期坚持下去,群众才相信你可以长期坚持下去。反之,如果脱离实际,尽管短期内可以奏效,但难以持久,而先紧后松、先严后宽的结果,必然会损害制度的公信力。总之,要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不虎头蛇尾,就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核心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也是我们抓好作风建设的魂。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