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学党章讲党性守规矩心得体会汇总篇

思而思学网 2023-12-07 04:03:14

讲党性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个人学党章讲党性守规矩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学党章讲党性守规矩心得体会1】

身以严修,业以实成。严格要求、脚踏实地,从来都是成就一番事业不可或缺的前提和保障。在党*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作风干劲来谋事干事、履职尽责,决定着“关键少数”示范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对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发扬优良作风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中央对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出具体部署,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按照中央要求部署,突出教育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等“四个关键动作”做到位,在解决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进展,让学习成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在改进作风上,这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进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作为“四个关键动作”的第一步,上好专题党课,目的很明确,目标很集中,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这个根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任何情况下都不忘本、护住根,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强化“三严三实”的作风要求,以“严”的要求、“实”的标准修身为官谋事。目前,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正在按照中央部署给本单位党员干部上党课。密切联系各自实际讲清楚“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讲清楚“不严不实”的具体表现和严重危害,使讲党课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党性、提升素质的过程,就能确保专题教育在真学真信真行的基础上起好步、开好局。

专题党课效果如何,首先要看课的内容实不实,针对性强不强。从各地反馈情况看,各级领导干部紧紧围绕本单位实际,自己撰写讲课材料,现身说法剖析问题,不搞笼而统之、照转照抄,而是深挖思想根源,直指作风短板。只有对照检查自身作风不严不实的种种表现,才能在思想上受到触动。只有拧紧思想观念的开关、把住防微杜渐的关口,才能建起抵御不良作风侵蚀的防线,夯实保持良好作风的根基。突出鲜明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触及思想就会直指要害、点准穴位,改进作风就会目标明确、动力十足,防止空对空的情况,取得实打实的效果,令党员干部信服,产生自觉整改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提高的务实行动。

一堂党课时间有限,更大的课堂就在日常工作和实践之中。党性的锤炼、修养的提高要用实践巩固。只有经常用行动来擦拭,理想信念的光芒才不会暗淡。始终坚持恪尽职守、为民清廉、忠诚老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就能在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里累积“三严三实”的日日功,炼就又“严”又“实”的硬作风。把党课内容装在心中、化作行动,“严”与“实”的要求必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扎扎实实搞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专题教育融入经常性学习教育之中,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提升,着力在知行合一上见到实效,我们就一定能用“严”与“实”的生动实践,在永无止境的作风建设赶考路上,书写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风范和责任担当。

【个人学党章讲党性守规矩心得体会2】

讲党性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组工干部必须坚持做到“四气”,把党性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努力使自己成为让党放心、干部信任、群众满意的干部。

政策业务强“底气”。组织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组工干部要时刻对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保持警惕,强化理论武装、勤于学习思考、善于钻研业务,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头脑清醒,在解答疑问、督促指导、具体落实上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底气”。

推进落实有“锐气”。抓落实是一个人党性觉悟和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组工干部要把抓落实作为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功,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争优意识,在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上自觉做到行动更快、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切实当好抓落实的榜样。

服务群众接“地气”。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组工干部要结合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任务,建立基层联系点和蹲点调研制度,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问计于民、“心贴心”沟通交流、“实打实”解决问题,转作风、接地气,增进同基层群众的感情。

廉洁自律树“正气”。清正廉洁是组工干部的职业操守。组工干部要处处明于自察、时时自觉反省、事事严于律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常打自警自律的“预防针”,严守铁的纪律,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争当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表率。

【个人学党章讲党性守规矩心得体会3】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95年风云激荡,一代代共产党人以无畏的奋斗、无私的奉献、无悔的牺牲,写下了一部精神的史诗。在建党95周年之际,我们挖掘“红色资源”、重温“红色记忆”,感受共产党人的理想之火、信仰之光,汲取永葆生机、不断前行的强大能量。

“寻乌哪几家豆腐做得最好,最容易卖掉?又有哪几家水酒做得最好?”1930年5月,毛泽东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寻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几个问题问住了当地干部。走访当地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业店铺,与群众一起劳动、谈心交流……基于这次著名的“寻乌调查”,红军将城市政策定为“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纠正了“左”倾错误,也解决了供应难题。

“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95年来,从“砸烂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党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执政党,“调查研究”是一贯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根本的思想路线。当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县而是2800多个县,当我们面对的不是141家商铺而是GDP达67万亿元的经济体,这样的“红色传统”仍然至关重要。

求“是”的前提是见“实”。现在有了网络、有了手机,不出门也可以“尽知天下事”。不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听听汇报、看看材料”而来的“知”,终究少了些实实在在的感知,也少了些人无我有的发现,更可能听不到那些“沉没的声音”、看不清那些“模糊的背影”。1961年5月,周恩来在河北伯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到真实情况,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俯下身子、“眼睛向下”,有了这样老实的态度,才能做好调查研究,才是真正实事求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客观、全面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陈云曾说,“我们犯错误,就是因为不根据客观事实办事。但犯错误的人,并不都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上世纪30年代末,为了了解敌后根据地党的建设情况,他先后找9个乡的党支部书记谈话,边谈边记,反复谈了多次,直到把有关情况彻底弄清为止。陈云一生提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体现着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精髓。

人的认识,难免有片面之处,这就更需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彭真曾以“八面树敌”,来形容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但要看好的、有利的方面,还要有意识地从反面考虑,看到不利的方面,充分研究各种不同意见是否有道理。正确而全面的认知,往往是由“系统地驳倒不正确的意见而产生的”。当思想观点经过多次“否定之否定”的淬炼,做出的决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党讲党性,我看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改革开放前夕,习仲勋深入广东基层调研,看到三个人拉一张犁耕地,感叹“解放29年了,还是刀耕火种时代的耕作水平”。以此为契机,他带领广大干部找到了经济恢复的突破口。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仍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常、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唯有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才能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