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篇【优秀】

思而思学网 2023-12-12 00:12:25

全面深入学习和践行黄大发同志不忘初心忠诚为民的政治品格、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善于学习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清廉品德。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乡镇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乡镇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黄大发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新使命,我们更应该向黄大发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定信念、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才会名副其实成为党组织的好干部,百姓心中的好公仆。

要坚定信念,做到时刻不忘初心。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一名共产党员骨子里不能少的,只有做到有党性、讲党性,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才能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平日里,我们更要牢记当初的誓言,始终把“永不叛党”灵魂长驻心间,学习践行好黄大发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心中装着百姓的冷暖,以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为他们办实事,这样老百姓才会因为我们的付出而更加幸福。

要敢于担当,做到时刻不忘衷心。习主席指出,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当前,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已成为全党的一项政治任务,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党的这一伟大目标,更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向黄大发看齐,不忘衷心,拿出敢于担当作为的精神,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在脱贫攻坚等工作上,站好自己的岗,履好自己的职,尽好自己的责,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常深入群众中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事于民,做到岗位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

要无私奉献,做到时刻不忘热心。曾强调,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决不能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无私奉献而铸就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以黄大发精神为航向,干好自身的工作,带动好身边人,以实际行动率先作表率,发挥、传承、践行好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忘为民服务的热心,不忘干好工作的热情,不忘为民办好事的热诚,始终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为民一辈子,奉献为民一辈子,成为人民心好的好公仆。

黄大发历时30余年,以坚定的信念、责任的担当、无私的精神,带领群众,战斗天地,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开凿了生全之渠,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为老百姓增福祉、谋幸福更需要这种精神,党员干部要时刻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不能丢!不能忘!

【乡镇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全面深入学习和践行黄大发同志不忘初心忠诚为民的政治品格、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善于学习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清廉品德。

学习黄大发的“愚公”品格,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坚定一个目标后,便能持之以恒,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以钉钉子的精神一点一滴的完成;能始终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之流汗,为之奋斗,哪怕前途漫漫、充满风险、不知终点,也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干下去。为了凿出一条近十公里的引水渠,彻底解决老乡用水难的问题,破除村里发展的天然障碍,黄大发带领村民用了36 年,何其漫长?何其艰难?虽然因为技术、成本等原因,修渠工程经历了一次双一次碰壁、挫折、失败,但黄大发的斗志越发昂扬、意志越发坚定,终于将水渠修筑成功。如今,当地的人均收入已是修渠前的80多倍,这其中有黄大发莫大的功劳。

学习黄大发的“愚公”品格,埋头干事、一心为民。黄大发当了45年村干部,其中38年是村支书,这份执着和奉献足以昭示他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党员是无上的荣耀身份,但这种身份更多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不但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还需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务实为民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切实的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上;要始终心系群众,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收集民情,与群众打成一片,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去奋斗,自觉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带头人”、“引路人”、“贴心人”。

学习黄大发的“愚公”品格,需要成为全党同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广大党员干部争做黄大发式好干部,将“愚公”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为清清白白为官上,体现在干干净净做事上,体现在老老实实做人上,体现在务实为民的点滴行动上。当前,正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脱贫攻坚进入到攻坚拔寨的决胜期,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每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的执行到位,都需各级党员干部弘扬黄大发精神,不计功名、甘于奉献、真抓实干,用生命长度去丈量对党忠诚,用实实在在的惠民成绩去回报群众的信任。

【】

或许“黄大发”对一些人来讲仅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但是对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的村民来说,黄大发就是一个“奇迹”,是点亮贫困山区人民群众希望的“一盏灯”,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面旗”。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他就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0多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这条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随后,黄大发又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贫困面貌,用实际行动展示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忘初心、不畏艰难、不辱使命。

不忘初心,始终把百姓装在心里。入党时,黄大发就决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底,当好群众勤务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在担任村干部的几十年里,他时刻想着“多为群众做点事”,村里的事情,比谁干的都起劲。在群众大会上,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他立誓“为了水,我愿意用命来换”,终于说服了全村百姓;为了让“大发渠”尽快立项,黄大发穿着单薄的衣裳、穿着破胶鞋,冒雨步行200多公里到县城找水利部门;为了给村里砍出一条电线线路,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衣服都被刺破了”。这些都是黄大发不忘初心、不改本色、真抓实干好党员形象的真实写照。

不畏艰难,始终把困难踩在脚下。面对草王坝的大山、绝壁、险崖,黄大发毫不退缩、敢为人先,立志“修水渠”。在第一轮修渠失败后,一些人开始反对、嘲笑和指责黄大发,但是他从不服输,相信没有努力干不成的事,表态:“这次不把水引来,我的名字倒过来”;当修水渠缺资金时,他号召“想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村民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卖了换钱,凑钱修水渠;当修水渠遇到技术难题时,54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文盲的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从零起步,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的学习,最终成了水利专家。在黄大发的字典里就没有“难”字,只要想干、肯干、用心干,就一定能干好,在他身上始终闪亮的是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为民谋利终不悔的精神品质。

不辱使命,始终将责任举过头顶。靠着一股冲劲、一种信念、一种责任感,黄大发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在绝壁上凿水渠,改变了村子“滴水贵如油”历史。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展开“坡改梯”,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种满了稻子、果树。识字不多的黄大发还认识到真正要拔掉穷根,还是得靠读书,决不让后辈们吃二茬苦,正所谓“扶贫先扶志”。在黄大发带领下,村里的小学多次迁址,校舍条件不断改善。现在仅百余户人家的草王坝,已经走出了23名大学生,实现彻底挖掉“穷根”,摘掉“穷帽”的目标指日可待。

黄大发这位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他是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更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大发为行动标杆,向他看齐,并从他身上汲取不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