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三实个人心得体会【多篇】

思而思学网 2023-12-08 14:56:08

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思而学教育网整理了三真三实个人心得体会,欢迎欣赏与借鉴。

三真三实个人心得体会【篇一】

组工干部要作党性最强的干部,王彦生的事迹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党性强的组工干部的本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组工干部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去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用行动去为人民服务。组工干部“讲党性”要做到“三真三实”。

要说真话、道实情。组工干部被誉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往往被高看一眼,须作说真话、道实情的表率。要自觉养成说真话、道实情的习惯,对成绩不夸大、不溢美,不加修饰,不以个人好恶进行评价;对问题不回避、不推拖,不加掩饰,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有讲真话、道实情的底气,多往基层跑、多到群众中去,掌握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使讲真话、道实情有理有据、有章有节。要有讲真话、道实情的勇气,带头抵制歪风邪气,以对党、对人民、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关键时候、关键环节讲符合政策和原则的话、讲实事求是的情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崇尚实干的良好氛围。

要辨真伪、察实绩。组工干部是党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执行者,稍之务虚,就会耽误事业。要明辨干部政绩,去伪存真,挤干水分,分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其他干部的成绩,真正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干部选上来,让弄虚作假、热衷于政绩工程的人没有市场。要客观公正看干部,辨证分析干部功过是非,着重看干部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态度,看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评价使用干部。要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勇于批评反映不切实际、吹拉弹唱的干部,敢于检举揭发投机钻营、以权谋私的干部,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综合素质高能干事的人吃亏、不让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人吃亏。

要用真心、办实事。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要建立组工干部直接联系服务党员、干部和人才制度,与基层党员干部、先进人物、专家学者、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结对子”,在服务中转变工作作风、增进群众感情,在为民办实事好事中体现“家”的温暖。要对群众满怀深情、满腔热情,把党员干部人才和各族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呼声,了解意愿,切实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工作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为民造福上,把发展业绩建立在真抓实干上,用组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真三实个人心得体会【篇二】

坚持真学,夯实思想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广大党员的态度正不正、思想觉悟实不实,能否真正领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因此,党员干部要端正学风态度,既读“有字之书”,又学“无字之书”,在深入学习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章以及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还要向先进先辈、典型模范学习,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各个方面找差距、看不足,达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良好效果。

坚持真查,找实问题根源。深入基层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更是听取职工意见、找实“四风”问题、 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纳谏诚意,脚踏实地,杜绝形式主义,切实做到“自己查”敢于亮丑、“听意见”真心实意,要主动深入矛盾最集中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敞开心扉、广纳民意、抓住症结、深挖根源,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详细了解职工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突出问题,以汇聚群众之智,促进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持真改,办实职工所盼。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摆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对听取到的意见、查摆出的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职工的实际困难和真实诉求,有针对性的出方案、定措施、盯落实,一丝不苟执行,真正做到“真改、真做、真效”,才能得到职工群众认同,达到活动最终效果。反之,对群众意见、发现的问题,落实过程中仅仅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执行时重形式轻落实、重口号轻行动,最终只会与离群众路线背道而驰。

三真三实个人心得体会【篇三】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由此而衍生出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方法,都使得我们的党和政府、我们的机关干部具有了天然的群众亲和力,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源泉。当然,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我们需要学会用“三真三实”维系机关干部的群众亲和力。

一、用真抓实干检验群众亲和力

实际工作中,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虽然是“九个指头”的主流,但总有一些机关干部跑偏走歪,想着虚头巴脑的点子,做着脱离群众的事情,不能踏下心来真抓实干,结果在有意无意中渐渐疏远了群众,也就慢慢丧失了群众亲和力。

有的机关干部虽然经常下基层,但由于在机关待得久了、与基层离得远了,沙发坐得多了、板凳坐得少了,容易出现对基层感情变淡、对群众关注不够的倾向,虽然可能知道群众的一些情况,但往往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并因此导致了在工作指导上与基层建设实际脱节,与群众思想实际脱节。

有些机关干部盲目迷信“距离产生美”、“距离树权威”,把“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挂成了口头禅,却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有的虽然被动地响应号召,把身子走了下去,却没有把心思真正带下去,反而享受了“被特殊”的“VIP待遇”,群众亲和力也就束之高阁、无从谈起。

还有部分机关干部,或者由于直接从院校进机关,或者因为离开基层太久,对基层情况的掌握基本属于“空白”、“过时”状态,偶尔下到基层,常常浮在面上、走马观花,不擅解剖麻雀、思考问题,容易在指导基层工作时出现“闭门造车”、“刻舟求剑”问题,迫切需要到人民群众中“补补课”、“回回炉”。

二、用真心实意唤回群众亲和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号召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踊跃投身基层火热实践,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唤回并增强机关干部的群众亲和力,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凝聚起投身追梦实践、实现强国目标的磅礴力量。

基层是门必修课,群众是本必读书,知基层是机关人员的基本功。这句话不光是对基层干部讲的,机关干部也需要这样。只有熟悉基层、了解群众,机关干部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机关办的事才能更有“准头”,真正从基层最关心的事情入手,而不会光顾着“一头热”,老搞些出名挂号的“彩头”。

机关干部需要多做一些为基层办实事、组织走访慰问等“规定动作”,通过这些基本动作,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政府的真心关怀与机关的真诚努力。机关干部应当扑下身子,既看看群众的饭菜,更看看群众的期待,既听听群众的心声,更听听群众的呼声,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中,找到和群众心贴心的感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机关若是随意穿针引线,最终只会事倍功半。机关只有知基层所想,设身处地体验群众疾苦,才能急基层所急,把群众的冷暖化为自己的安危,感同身受地为基层群众服好务,以诚恳姿态打动群众,靠实际言行赢得信任,用真心实意唤醒并强化自身的群众亲和力。

三、用真情实感粘牢群众亲和力

粘牢群众亲和力并不简单,需要机关干部挑战很多困难。毕竟社会是流动的,群众是流动的,思想更是流动的,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群众思想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步到位,必须用真情实感来维系好巩固好发展好来之不易的群众亲和力。

群众亲和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机关干部对群众的情况,不光要知其一还要知其二,不光要知其表还要知其里,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光要知静态情况还要知动态情况。唯有如此,机关干部才能对基层单位的情况越来越清楚,对基层群众的愿望越来越清晰,对基层建设的现状越来越清醒。

在此基础上,机关干部需要学会用真情实感来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而距离越近,反过来又会越增进感情,从而在反复循环中粘牢双方。机关干部只要主动放下身段,经常走近基层,就一定能找到打开群众心扉的钥匙,架起沟通的桥梁,就一定能用机关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把党的群众路线走到群众心坎上。

机关干部也只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对基层的情况才会了如指掌;反之,所知寥寥,机关工作就会如同隔靴搔痒。为此,机关干部每一次下基层,都应主动当好党委机关的“延长线”和“移动基站”,把基层的实情报上来、摸回来、理出来。通过问计于民,融入真情实感,机关才能研究制定出真正服务为民的政策,使之具有强大的群众亲和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