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读书笔记范本

思而思学网

 作者简介

乔治.J.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1911年1月17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1931年获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1932年获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33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并在弗兰克.奈特的指导下完成了有关经济思想史的博士论文,于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斯蒂格勒自1936年开始先后执教于依阿华州立学院、明尼苏达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58年回到芝加哥大学任经济系教授,成为了最兴盛时期的新芝加哥学派的一员,与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艾伦.沃利斯并称为芝加哥学派“三个火枪手”。1964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主席,1970年任联邦竞争和生产力特别工作组组长,1977年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和政府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斯蒂格勒因“对产业结构、市场运行,以及公共管制的原因及结果所进行的开拓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蒂格勒是产业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产业经济学是战后迅速发展的一个微观经济学分支,它以市场这一层次为研究对象,从同一市场中各厂商关系这一角度来研究厂商行为及其后果,斯蒂格勒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以后,他开始了对政府管制的研究,并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公共管制政策的实证性研究论文,明确指出了各种管理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深远和始料未及的副作用,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经济研究领域,即公共选择学派。斯蒂格勒对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于信息理论方面的研究,是信息经济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斯蒂格勒的主要著述有:《生产和分配理论》、《价格理论》、《知识分子和市场》、《产业组织》、《公民与政府》。

论文主要思想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工业企业运行费用问题所进行的长期详尽研究中,总是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即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活动或发挥功能的范围??当作已知数来看待。而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论点时,亚当.斯密有关“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的定理,正是厂商和产业功能理论的核心,而且还可以用来解释许多其他经济理论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简要的对该定理进行了一下历史回顾;(2)大概的勾画出一个厂商功能的理论;(3)将该理论运用于论述垂直一体化问题;(4)就这一定理的广泛运用做了一些提示。

1、 历史回顾

亚当.斯密在提出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这一著名定理时,就已经造就了一个两难的困境。只要进一步分工,能够使厂方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产量,那么他们便可以通过联合或扩张,以及驱逐竞争对手等手段来得到好处。这样的两难困境在于,如果劳动分工确实是受到市场的限制,那么厂商运行的特征就是垄断的;如果厂商运行的特征是竞争性的,那么该定理便不正确。

其后的一个世纪中,这一矛盾暂时找到了解决方式,但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当时的经济学家们都宣称,制造业生产是由收益递增规律支配的,而不考虑稳定的竞争均衡条件的存在。这种解释很难令人满意,当马歇尔重新构筑古典经济学框架,并将其纳入一个具有广博内容和内在密切联系的体系时,这一困境就无法忽视了。他既不愿意放弃收益递增的说法,又不想无视竞争的存在,通过创立三种理论来保证两者和谐共存。(1)发展出外部经济的概念,机场上势力范围之外的经济,取决于行业、地区乃至整个经济世界的规模;(2)强调有能力的企业家终究会逝世,因此单个企业不可能永远处于最高水平的管理之下;(3)每个企业都可能具有局部垄断,即其产品的需求曲线是独立和有弹性的,故随着产出的增长,产品价格的下降通常彼平均成本下降的要快。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这种理论的确维持了竞争和收益递增说法的和谐共存,但已经逐渐不再受重视和不再流行。

1928年,由于人们开始忽视收益递增理论,阿林.杨格重新强调了斯密定理的重要意义,以恢复其应有的地位,但却没有从技术上解决将市场范围问题纳入竞争的价格理论这一难题。斯蒂格勒认为当时人们经常提及并赞赏杨格、马歇尔及斯密的见解,但都是象征性的,而不能证明这些见解已经与厂商理论及产业竞争理论结合在一起了。

2、 厂商的功能

对厂商按照功能或构成其活动范围的操作程序来“分割”厂商,假设各操作过程中间不存在相互关系,每一操作程序的成本只取决于该程序的产出率,则每项程序都有其唯一的成本曲线,各项成本的加总就是传统的厂商平均成本曲线。

有些生产程序是使企业收益递增的关键环节,但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之中,还存在另外一些操作程序使厂商的收益递减,而这些程序的成本至少会高得使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不会随产出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厂商无法进一步发掘本企业的收益递增的操作程序的潜力,以由此垄断此类操作程序。在一定时期内,这类收益递增的生产程序规模太小,也无法支持一个或几个专门履行这种功能的厂商存在。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这类收益递增程序的规模扩大到足以使一个厂商专门从事此类生产。新的厂商接手这类生产程序,成为垄断者。当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提供此类程序生产的厂商数目逐渐增多,这一新产业会展开竞争,并放弃其中一部分的生产程序较有专门从事生产的厂商去完成。

原来放弃掉这一产业的厂商的生产成本曲线将发生变化,其产品平均成本曲线将会下降,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出量变小。对于那些成本递增的生产程序,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

3、垂直一体化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各厂商规模的扩大,通常会将一些过去独立进行生产的产业的生产功能接手过来。但是根据斯密定理,在各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典型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垂直分界,而只有逐渐衰落的企业的发展趋势才是垂直一体化。

考虑各生产行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垂直分解的倾向会占主要地位。但也写新兴的产业部门常常会与现存的经济体系不相适应,一些产业过程必须自己完成。而当某一新兴行业达到一定规模并有一定的发展前途,便会有足够的地位将很多此类工作转交给专门的厂商去完成。这类新兴行业中的原材料和设备供应、产品销售和副产品利用、以及技术工人培训都会变得有利可图。最后,当该产业逐渐衰落时,这些附属、辅助以及作用互补的行业也会逐渐衰落,而幸存下来的厂商必须重新调整其生产程序,使之不再为维持那些独立厂商的需要。

其他一些因素也对垂直一体化产生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垄断或政府管制所形成的价格体系未能发挥作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在价格处于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价值的限度内出清市场。规定价格OA下的产出量为OM,边际价值为OB,此时的买主要根据非价格方式分配产品。在自由价格NS下,买卖双方共同的收益为阴影部分RST,而垂直一体化则是取得这一收益的简便方法。

这种非价格的配给性销售使导致垂直一体化的最显著例证,但私人垄断一般也能起到同样作用。对于从事原材料生产的卡特尔,买主可以进行反向的一体化来对抗其价格约束。并且,垂直一体化还可能增加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困难,因为厂商宁肯增加从事多种类型生产所必需掌握的资本和知识,而不愿依赖竞争对手的供给或从事厂商购买此类产品。

4、 斯密定理的推广

实际上,该定理不仅涉及到这类分工的问题,还清楚的显示出有关经济结构及其运行等方面的情形。

生产的地区化使扩大产业经济规模和获取专业化利益的一种方式,在某一市场范围内,各种生产行业都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才能负担的起地理位置分散的昂贵代价,而一旦这类生产行业的规模开始收缩,地理位置集中生产厂家首先考虑保留。地区化使那些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厂商规模都相对较小。英国在十九世纪发展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系,不在于其起步早,而正是在于其专业化程度高。

古典经济学的重心在于专业化与分工对经济增长和福利的含义,古典经济学家强调专业化和分工的核心作用,并将它们作为全面考察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基础。而他们并没有使用“规模经济”这一概念。他们使用的概念是专业化、分工和相关收益与费用。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两个概念之间的存在着微妙差别。

斯蒂格勒的这篇文章,与阿林.杨格关于专业化和分工的思想一脉相承,用图形描述了专业化的特征。当企业缩小生产活动范围时,它的生产率就会提高。随着专业化水平决策的改变,企业的成本函数会内生地、非连续地改变。可是,斯蒂格勒却沿袭了马歇尔的方法,即他仍然把需求分析与专业化水平决策分析割裂开来。虽然他反对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强调专业化的内部报酬递增概念,但是在讨论纵向一体化问题时,他却将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经济混淆起来,从而偏离了杨格的思想。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