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研组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材料(两篇)

思而思学网

篇一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说课材料

年级:高一学科:化学中心发言人:李翠翠时间:3月26日

1、课题: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②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③掌握原电池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课堂内科学探究与课堂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3、教材分析:初中化学从燃料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常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会从定量的角度深入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因此,这节课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是初中内容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准备。

教材呈现的思路是1首先介绍电的广泛使用2接着分析我国电力状况,分析火力发电利弊。提出怎么解决这个弊端3从产生电流的条件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引出原电池的一串分组实验4理解分析原电池特点5介绍新型高能电池开阔学生视野

4、学情分析:学生具备部分氧化还原的知识和少量电学常识,同时他们也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5、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本节应把握的深度难度及拓展。

教学重点:①原电池的基本概念;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③原电池的组成条件。教学难点:①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电子转移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6、教学流程

第一步:(2分钟)

(自己阅读课本39页思考与交流上面部分)

引入:能源的分类

按取得方式:①一次能源----流水、风力、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②二次能源:电

力、蒸汽等。

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广泛应用,它们都需要依靠电力工作。而电能是一种二级能源。第二步:(5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

(1)指导阅读课本中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2)多媒体呈现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

(3)多媒体呈现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像和图表。

(4)引导学生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

(5)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体系能量的变化。

第三步:(10分钟)

建立新思路,提出新的研究任务。

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

思考、讨论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画出自己设计的由锌与稀硫酸反应直接获得电能的装置图。

组织学生思考与交流(多媒体显示)

1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这些条件能实现吗?

3为什么没有形成电流,如何改进?

第四步:(10分钟)

组织学生实验探究(播放视频)

[实验2-4]

组织探讨实验现象的解释,抽象出原电池的概念。

讨论与交流:(学生回答由老师订正)

(1)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以及电极上的反应,会写出正负极的反应以及总反应。

(2)此装置的实质是什么。

第五步:(18分钟)

(一)出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说明化学电池由几部分构成,它的组成条件是什么?

(二)引到学生归纳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以及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

1、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有关原电池的各种观点。

2、归纳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

3、聆听理解记忆原电池相关概念特点本质

做一些巩固练习

7.在体现探究(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三个认知层次的思考与设计。

第二步设计意图:(1)明确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2)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

能”的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维模式的转

换,同时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

意识。

第三步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大胆推测猜想的能力,建立思维模型。

2.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8.本节课每一步设计的导向性信息有哪些?这些导向性信息科学性、渐进性、发散性体现在何处一一具体说明。

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

试试看自己能否设计出由锌与稀硫酸反应直接获得电能的装置图。

篇二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比较大歇—1课时

简单的近似数——1课时

练习四——1课时

2.体现课标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教学中应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3.教材地位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百以内的数,掌握了百以内的加、减计算和表内乘除法计算。因此,这部分内容是百以内数的自然延伸,是认识万以内数、亿以内数乃至更大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千以内四则运算的基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为学生认识更大的数积累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探索并掌握相应四则计算的方法提供支持。因此,这部分内容很重要。

4.编写意图

(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数到算珠表示数,再到认、读、写抽象数的过程,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掌握千以内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重视数数在认数过程中的作用。

(3)精心选择认数的素材,引导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淮阴实验小学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讲稿2016-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4)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5.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大部分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够积极思考,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学习对于他们已经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管理脱节,特别是在家庭中从小养成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较差的习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非常薄弱,比如存在着计算不过关、解决问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3.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校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合理地取近似数。

五、课时划分

万以内数的比较大歇—1课时

简单的近似数——1课时

练习四——1课时

(1)、在市骨干备课组长培训上的发言稿

(2)、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3)、初三数学备课组发言稿

(4)、集体备课发言稿

六、作业安排

第1课时《补充习题》第20页。

第2课时《补充习题》第21页。

第3课时《补充习题》第22页。

七、教学流程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