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乡、同学们:
时值辞旧迎新之际,我以前永和中学老校长的身份,参加了家乡党委、政府在哈市、大庆市举行的同乡会和新春团拜会,心情十分激动。在我花甲之,喜看到分别多的诸位学子的茁长成长,又一次闻到了桃李的芳香。喜看诸位学子在一个单位的厚积薄发,说明我们的家乡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永和同乡会”使我们在离别中相聚,在思念中相见,在盼望中相逢,这对于加深各位老乡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同出力献策,把生我养我们的“永和乡”建设得更加和谐融洽、繁荣富庶,必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在此,我以原永和中学老校长的身份,对各位老乡、各位在永和中学读过书的同学们,能够在百忙之中按时参加今天的联谊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因为扎音河和通肯河的水土养育了我们,所以在座的有缘成了老乡。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莫过于亲情、友情、乡情。老乡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上,更不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利之上,而是建立在亲情、友情、乡情之上。
所以,这种老乡关系,非常纯洁、高尚、珍贵。而且这种关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岁月越久,越牢固绵长,可以说历久弥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属关系,以地缘为纽带形成的老乡关系,都是人世间的至善、至美和至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家乡也在变化,相形见绌,发展的脚步慢些。父老乡亲不尽满意,他们都感到,我们乡有众多在外的学子,掌管一方的工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家乡的建设上,不应落在后边。
家乡父老的这种期盼,是因为他们曾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在你们启蒙读书的沧桑岁月中,在你们冥冥蒙学、力酷求知、丰富自我之时,他们默默地为你们做着不为人知的贡献。激们望子成龙,家乡的父老为能考出一个学子都奔走相告。在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建学校、提办学经费,负荷再重,他们都认可,毫无怨言。在七十代至八十代末,我乡的教师约人,其中人是民办教师,是靠家乡父老出钱供养的。乡党委、政府,在当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本着再亏不能亏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了永和孩子的将来,舍得投资,将%的提留款用于教育,尽力为当时入学的孩子们,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配备最强的老师。而我们的父老乡亲,没有因为教育投资拿钱有一点怨言。曾一度,市里搞砖猪圈、黑木耳项目,乡村出了一些钱,老百姓编了“两不该花、两该花”的顺口溜:黑木耳、大猪圈;永和中学、敬老院。认为前两项不该花钱,后两项花钱理所当然。他们认为钱投到教育有盼头,投到敬老院鳏寡孤独的老人生活有劲头。
由于党委的重视,端正了办学方向,将原来提出的一机、二猪、三学校的工作理念变成全乡首先实现校舍砖瓦化,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使永和乡成为全省改善办学条件现场会的参观现场、被省市誉为改善办学条件先进乡的光荣称号。面对当时教育战线极左思潮,永和中学依然坚持当时的“一张课表统全局、一个教师独角戏,一个教室小天地”的所谓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在教书育人上,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广博高雅的人文精神,为人师表的重德精神,海纳百川的真爱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当时在全县少有,很多学校是不敢逆势而上的。我们正是有这种精神,抓住了机遇,引导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奋发努力,成为国家今天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恢复高考的一,我校的新生孙卫东一个考入了哈工大,震动全县。全校考入大学和中专的名,在升学比例上居全县之首。使当时县一中、二中、五中都望尘莫及。
回首往昔,我们骄傲;展望未来,我们向往,家乡未来的变化,待学子们挥斥方遒。三十前,我以校长的身份多次向学生讲的是如何读好书,那时由于你们自我努力,考上上级学校,走出永和;今天我又站在你们这些走出永和的学子面前,表白是如何回报永和、为家乡建功立业。家乡的党委、政府制定了近期五的发展规划,目标宏伟可观,而实现这个规划,除家乡人们的奋力拼搏外,尚需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学子鼎力相助,按照家乡建设所需,结合我们每个人现有的优势,选准切入点,各尽所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靠大家的拾柴,助燃改变家乡的致富之火。使家乡父老通过国家的益农政策,经过大家的变通,得到更多的实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花是家乡的美,水是家乡甜,人是家乡的亲,月是故乡的圆。“乔木展北国之思,行云有故山之恋”。但愿我们恋旧情、投新情、献友情、动真情,以大家的实际行动了却家乡父老的期盼情。此可谓:少时了了老大成,家乡黑土育群英。炊野欲成繁华市,一砖一瓦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