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推荐

思而思学网

 【1】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即将迈向“十三五”的历史新征程,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回首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与沧桑巨变,我们愈加体会到改革对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刻影响。

日前,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地位的高度,深刻回答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国有企业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出具体部署。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为新形势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正如强调的,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这两个“一以贯之”,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

在实践中,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国企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使党组织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处理好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就能为国企改革发展导航指向、筑牢根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和人民把国有资产交给企业*员经营管理,是莫大的信任,更是艰巨的责任。抓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抓住国企*员这个“关键少数”,不断校准思想之标、上紧监督发条。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才能从思想深处拧紧螺丝。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严格日常管理,才能形成监督合力。对国企*员既从严管理,又关心爱护,树立正向激励的鲜明导向,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的浓厚社会氛围,就能让他们放开手脚干事、甩开膀子创业,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切实肩负起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抓好基层党建和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基础工程。截至2015年底,国有企业共有党员1014.3万名、党组织79.5万个。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地,就要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严起。要一手抓党员日常教育管理,通过“三会一课”锤炼党性,让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要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职工代表有序参与公司治理,就能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国企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突出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始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指向。当前,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加强国企党的建设,就要对着问题去、担起责任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从而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可由包括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等六个方面在内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进行客观测量,而广大人民最关心的则是如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政府不断提高民生公共服务供给。为此,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的城市民生建设目标,明确了促进就业、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三大抓手。

发展民生事业为何重要?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共享的目标价值体系,二是适度和可控的社会差距,三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四是良好的社会秩序。第一个条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往往与当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是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后面三个条件都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要求政府通过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

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体市民向往的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乃至全体市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共享的价值体系。那么,如何避免出现“党政系统全力推动,社会大众漠然不动”的局面,让全体人民认同乃至参与到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幸福城市创建当中来,凝聚城市建设发展的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认为,在已经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广泛共识前提下,如何提供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和各社会阶层多元化需求的公共服务产品就成为了建设幸福城市的重中之重。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所强调的就业、公共服务和扶贫攻坚都是从不同角度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应有之举。其中,促进就业是提升市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确保市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提供满足各年龄段市民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是更好地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共建共享的有力措施;消除贫困在于确保社会成员不会因社会分化而掉队,是致力于公平正义而进行的外部干预,具有缩小社会差距、优化社会结构的积极作用。

成都如何促进民生事业发展?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社会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兜底保障功能,保障全体市民的生存发展权益。建立民生事业公共投入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实现民生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为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打造一流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水平,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幸福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决定了政府是天然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直接从事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工作。鉴于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改革引入多元供给主体已成为各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通行的模式。因此,我们在坚持政府在医疗卫生、教育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主导和基础保障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创新服务方式,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服务供给并不仅仅是政府单向度地给予,如果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再多的公共服务供给都是无效的,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实现自上而下的服务供给和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相结合,实现以需求为基础的精准供给,从根本上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同时要根据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实现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相适应,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

【3】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在改革发展中“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推动泰安改革发展,为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如果说全球新常态主要归因于长期停滞,那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则是结构性减速。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下落,但同时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总体质量、效益、生态及可持续性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充分表明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包含着经济朝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细致、结构更合理的高级阶段演化的积极内容。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其内在动因。对此,我们应当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绝不意味着目前的现状便是新常态。如果把现状认作新常态,新常态就变成了对现状的消极默认,从而失去了中国新常态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一个有着确定美好愿景、随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优化过程。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大逻辑”,其完整的意义,指的是多重因素变化的综合优化过程。就经济运行而言,它指向的是“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应改善、可持续性增强”的更高级、更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就社会经济制度而言,它指向的是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制度基本定型、更加成熟。

新常态之所“新”,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这些新特征既是新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也包括新制度条件,还包含新思想方法和新工作理念。新战略方针的突出体现,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强调不“唯GDP论英雄”的价值取向。新制度条件的集中体现,是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依法治国的“定鼎”作用。新思想方法的集中表现,就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新常态下普遍适用的方法论。新工作理念集中体现在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上。它强调敢于担当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的力量以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辩证法。

在中国,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意味着我们对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增长方式的摆脱,意味着对质量、效益、创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的本质要求。简言之,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浴火重生”。然而,新常态所指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景绝非唾手可得。发展机遇要变成发展现实,还有待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完成转方式、调结构、谋创新的历史任务。因此,“引领新常态”,推动改革创新发展,应当成为我们在新常态下的主动行为。所谓“引领”者,改革和创新之谓也。

实现经济新常态,稳增长的动力仍然主要来自于投资。投资重点应放在促进消费长期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更新改造和创新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上。投资改革的方向应将“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目标落在实处,创造有利于资本形成的机制,特别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各类投资领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合适的金融环境;鼓励各种将债务性资金转变为股权性资金的金融创新;充分发挥类如国家开发银行等长期信用机构的作用,从根本上消除债务融资比重过高的基础。在谁来投的问题上,目前采取的公私合营(即PPP)或者有管制的民间投资主体,都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式,我国应当学习、借鉴和推行。

在新常态下,建立市场驱动的创新机制,关键在于切实转变政府功能。通过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擎作用。要创造并维护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体系;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网络和各类公共平台,构建面向全体企业,服务和支撑中国制造与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全方位提升工人和广大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致力于建立技术标准,争取制造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充分发挥小企业在创新和创业方面的关键作用,搭建服务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信息平台、实验与检测平台,创造条件让中小企业参与商业化潜力较大的公共科技项目;改变传统的“定项目、分资金”的产业政策模式,以投资银行家的方式来实施产业政策,通过市场信号的引领来配置自己的资金和政策资源。

新常态意味着要开创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中,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居于中心位置。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国际自贸区发展动向,全面协调国内自贸区、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建的自贸区以及国内近年来推进的以放松管制为主要趋向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要锲而不舍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形成以我国为主的国际经济新格局,进而对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产生深远影响。促成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同样重要。如果说“一带一路”的出发点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那么,自贸区的发展则旨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竞争中立化等方面先行先试,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谈判积累经验,为进一步倒逼国内改革提供动力。由此,充分说明了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了新常态下我国全球战略主要支柱。

坚持绿色发展,是新常态下的新理念。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负向激励”问题,应当及时修改目前的考核统计方法,其基本方向是将企业在环保、治污、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投入计为固定资产投资,并相应统计为国民产出。要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为可持续性发展铺好“蓝天之路”。

提高经济增长包容性,是经济新常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提高增长包容性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降低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要保障全社会居民享受义务教育、膳食营养、基本医疗的权利;要大力排除或改革劳动力自由迁移的制度障碍;要切实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应当认识到,解决经济增长的包容性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在相当长时期中,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并因而高度依赖投资,造成了资本所有者在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进而引致党中央多次指出的“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过低”局面出现。由此衍生的问题,便是劳动者社会流动性不足、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固化。鉴此,无论有多少障碍和困难,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新常态是一个全球性长周期现象。推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创新发展,必须义无反顾、持之以恒。目前全球正进入一个“改革创新发展竞争期”,这意味着,对改革创新发展的紧迫性、艰巨性及其多样化内容认识得最深刻、策略最完备、决心最大、效果最明显的国家,将会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毫无疑问,在这一轮长周期中,中国将走在世界前列。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通过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战略、新举措、新规划,已为我们制定了进行新一轮改革创新发展的完备纲领和宏伟蓝图。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条道路坚定前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