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洁文明家风发言稿【荐读】

思而思学网 2024-01-15 17:59:15

篇一:2017关于廉洁文明家风发言稿

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幸福生活的港湾,也是反腐倡廉最为重要的一道屏障。而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殷实的家底,更是无形的财富。家风的好坏,关系到国家,以及社会肌体的好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过去的种种“四风”恶习、陋习逐渐远离,但是一些隐形“四风”行为、披上“隐身衣”的不正之风给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出了新的难题。传承廉洁家风正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破解“四风”难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

纵观古今历史长河,始终坚守“廉洁家风教育”而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之人,比比皆是。

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清末名臣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写到:“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在他的严格教育下,大儿子曾纪泽成为我国著名外交家,收回割让给俄国的半数以上的国土,取得了晚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巨大胜利。而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也成长为著名的数学家,他的后代政治家、科学家、学者人才辈出,整个家族成为一个可观的文化现象。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与他同朝为官的亲弟弟曾国荃,由于他家风不廉,虽然迅速积累起百万家产,但后代贪腐挥霍后,很快败落,最终落得个贪官的骂名,为后人所不齿。

在临洮县,有这样一位好县长,他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奋战了17.5个小时后,由于劳累过度,倒在了办公室,年仅45岁,8月18日,临洮县城万人空巷,街道两旁人山人海,群众手持“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县长”等标语,含着热泪送别他最后一程,中宣部追授他为全国“时代楷模”“新时期基层党员优秀代表”等荣誉称号,他也先后被省、市、县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柴生芳。

“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如果我爱财,我就不回甘肃了”、“一心可丧邦,一心可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这些话,不但被他写在工作笔记本上,更被他贯彻在了日常工作之中。柴生芳同志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和廉洁家风表达了“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坚决。正是柴县长传承和发扬廉洁家风,才以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样在临洮县,有这样一户“全国五好家庭”、“甘肃省最美家庭”,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家庭的主人是谁,但说起临洮县“木厂张记”的“糟豆腐”,想必大家早有耳闻。而说到“木厂张记”,就不得不提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佘太君”的“木厂张记”前任“掌门人”常慧斌。

常慧斌生前是临洮县洮阳镇木厂村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致富能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中国共产党员,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望。常慧斌既是慈母,又是严师。她与丈夫都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先教做人后教成才,从不娇生惯养,良好的家风,培育出了孝顺、诚信的好儿女。常慧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她的儿孙们心中埋下了善良的种子,正是这种良好家风的教育,成就了这样一个幸福美满、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也正是这种良好家风的传承,激励着常慧斌一家人为临洮县经济发展和美食的推广做出巨大的贡献。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但我很庆幸自己从小就成长生活在良好家风的环境中。从我懂事那天起,父母就时常教育我要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不取不义之财。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我们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工作几年来,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人民公仆,而感到无比荣幸,虽然日子过得紧一点,买不起大房子,开不起豪车,也穿不起名牌衣服,但是工作有奔头,家庭很幸福,心里也很踏实。

“做人正直、不贪不义之财”,这些父亲教育我的家风训诫,将伴随我一生,而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将以曾国藩、柴生芳、常慧斌为榜样,学习曾国藩的廉洁奉公、学习柴生芳的为民爱民、学习常慧斌的家庭教育,今后无论工作岗位和职务如何变换,转变的是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变的是传承和弘扬廉洁家风的赤子之心。

家风无言,却有着滋润心灵、培养美德的无声力量。传承廉洁家风,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原动力,使其成为孕育优良党风、涵养淳正社风的源泉。正如所强调的,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风廉则民风纯政风正,让廉政的阳光照耀大地,讲廉洁,树家风,让我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逐梦前进!

篇二:2017关于廉洁文明家风发言稿

每到春节,一副传统对联是很多户人家的选择:“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风吹日晒,字迹或会模糊,但好的家风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3月,重访兰考时,会见了焦裕禄的5个子女。而女儿焦守云对说,“我们一定继承好父亲的精神,把家教、家风一代代的保持、传承下去”。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家风,好家风。”

1月1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2017年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询问上海奉贤区“奉贤”之含义,肯定家风、村风与民风建设。对家风的重视,始终如一。

纵观已查处的大案、要案,很多fu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有“家族fu败”因素。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甚至“全家总动员”,把公权变为“私人订制”。像刘铁男、苏荣一等一批权高位重的党员干部,因家风败坏严重违纪违法,最终走向不归路。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关系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

在我国明朝戏剧作品里流传下来这样一句话“当官不为名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恰恰反应了民众所祈盼为官者的清廉。

说到为官的清廉于俭,当属许铁堂了。许公,名? ,字天玉,号铁堂,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崇祯十二年中乙卯科乡试,康熙四年被朝廷选授为巩昌府安定县(今定西市安定区)知县。据传,每逢清明之日,历任县官率士民百姓,簇拥定西城隍轿仗,前往许公墓地祭祀,此风一直延续到1946年。作为一名七品芝麻官,能享受如此冥福殊荣,在历史上十分少见。

许铁堂在任巩昌府安定知县时,克己奉公,关注民间教育,将自己的俸禄全部用于兴办私塾学堂,以至于到了无钱娶妻的地步,五十几岁仍是孑然一身。后来,下属看到生活困苦,建议适当增加赋税,从中抽取部分用于修缮房屋、改善生活。许铁堂听后大怒:“为官不能清正,其祸如虎。为官清廉在于俭,自己尚且不能做到,何以服众?”下属听后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提及此事。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许铁堂在定西上任3年,安定适逢大旱,民不聊生,许公上疏,请求朝廷减负赈灾,因有逆上意,被解罢官。离职时,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解组后别安定父老四首》,诗中写到为官之美德,做人之情操。面对安定之大旱,许公寝食难安,面对百姓之疾苦,许公心急如焚,诗中写道“莫求丰年玉,但为荒年谷。维时稍休豫,庶无黍食禄”。

后来许铁堂因生计无处着落又返回定西,以前的下属见其生活困难无法度日给他送去粮食,他坚决不收,终因贫病交加,客死陇上,康熙十年(1672年)。老百姓将其安葬于东山脚下,岁时祭祀。

无论是历史长河里清廉于俭的许铁堂,还是在我党领导下的好干部焦裕禄,在他们的博大的胸怀里装的是国家和人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作为现已成婚的我,将从父辈们身上学习他们的做人、做事,以及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简朴的生活,将这样质朴的家风世代相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