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年级的家长会发言稿【汇总】

思而思学网

有关四年级的家长会发言稿1

为了共同的目的,我们坐到一起,在此我对家长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 我们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今天我占用大家宝贵的时间谈几个问题。

一.说说接手班级的一些感受。

未接之前就听了许多我们这个班级的事情,但是,我一直崇尚耳听是需,眼见为实,不管以前如何,可现在每个人在老师面前是一张白纸,需要同学门用自己的五彩笔来绘制你精美的画卷。而老师愿意做同学们的良师益友,能够帮助你的朋友,指出你不足的朋友,鼓励你进步的朋友。一个学期很快的过去了,这一学期让我对学生们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是个快乐的集体,同学们活泼,热情,善良,学习上有一定的主动和自学性,班风良好,爱集体,爱老师,是个有潜力,有活力,有进取的班级。进入四年级,首先让孩子们感觉到如今不是低年级的孩子了,无论是生理,心理都必须逐渐走想成熟。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有了变化,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磨合,尽快适应高年级的学习生活。

二.四年级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

步入四年级,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已长大了,由原先的“扶”逐渐“放”,这是正确的。但“放”不是完全的放手,而是有“放”也有“收”,对于依赖性较强的学生还需不断叮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

语文学习重积累,重感悟,重迁移运用,这就决定了学习中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积累,同时更注重学生个人的朗读感悟,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因而,对孩子来说,读书,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通过教学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研究的方法、表达的方法,这些是他一辈子有用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小学阶段正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

三.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这其中的学习不仅学到了最基础的知识,还将形成一些学习习惯。而这些习惯不仅影响到他们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还将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因此,从此要养成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表象,这对于学生在课中学习新知识时,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后,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尝试来获取新知识,可以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际情况,当今的学生中养成预习习惯的还不够普遍,当然这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教师、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们首先要起到引导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如何去预习,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上新课之前,可以提出几个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的问题作为预习的作业,如我们所要求的读、划、问、查,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结合课文背景,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现在学的课文有很多都距离孩子们很远,这就需要背景的查找来辅助学习,加深理解,这样坚持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预习就有了一定的习惯性。其次,学生本身也要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核心重点的地方或较难理解的地方打个号等等。作为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习,有些问题孩子会主动向你询问,上网的查询还需要家长的辅导,在上课时,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他的思维会紧跟着教师,不是老师引着走,而是进行互动的学习,我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共同联合,孩子的预习习惯一定会很好的养成,这对于他今后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听讲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保证课堂35分钟效率的最低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我在讲课时,较多采用动作信号,往往一个动作、一个手时,一个眼神就可能是个问题。因此,学生只有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才能回答我的动作问题,或领会一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边听边思考,同意的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者有不同的看法时,要积极大胆的举手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听懂教学内容。

3、课堂上说的习惯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不要语无伦次;其次,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回答不完整,我会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勇敢的精神,不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是种压力而不敢说、不肯说。所以,在班上,学生回答问题时会说“我认为”“我补充谁的问题”……显得非常自信,有时像开辩论会一样,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就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4、做作业的习惯

总体来说,学生的作业书写较好,但是要做到持之以恒那是要有恒心的,现在有的学生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有的回家马马虎虎做好就出去玩了;有的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有的一有不懂得题目,就马上问家长,自己不动脑筋;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从几方面着手。(1)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2)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想办法自已解决,不能依赖他人。(3)做完作业认真检查。作为一些作业常迟交的学生的家长可以相机地抽查孩子的书包,或者和别的学生交流后,再来询问。只有多督促,多提醒,才能让学生改掉迟交或者不叫不交的不良习惯。

四.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日之功。比如说现在要求学生积累大量诗文,阅读经典名著对于一次考试也许没有帮助,但等到将来初中高中,一个只读了24本语文书的孩子和读了几百诗词、上百本名著的孩子,谁更有潜力?当然看书应当有所选择,尽量是符合兴趣,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们鼓励看一些校园文学,涉及名著名篇,如四大名著,中外优秀名著名篇都可以去尝试看看。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激发兴趣,必要时甚至以强制手段引导促成良好的习惯的形成,但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注意适时的表扬和批评相结合。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知识面越来越广,他们的求知欲也愈来愈强,在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共同携起手来将孩子引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更充实、更快乐!

五.加强学生常规教育和即将面临的期末复习

学生的常规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不成规矩难成方圆,但是,我不会司做那种墨守成规的人,有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但是要建立在遵守纪律的基础上,我之前讲到我们的孩子很活泼,活泼是好事,但是活泼过度那就不是好事了,凡事都有一个极限,该学就学,该玩就玩,学会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

下面面临期末复习,我想我们家长一定 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主要还是已督促为主,多提醒,根据自己孩子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适当练练,毕竟老师课堂上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必须回家要内化,不断重复巩固。往高年级走,难度会越来越大,要求孩子独立自主得学习会越来越来明显的体现,如果现在就忽视,那将来肯定会掉队的,希望我们家长要引以为重视。

我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

有关四年级的家长会发言稿2

各位家长,下午好!

在这里,我要代表学校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这个家长会。我真的很感动,同时也知道你们十分关心自己的子女。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相信我们只要紧密地配合就一定能教育好你们的子女。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说过,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学会自我批评,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因此我要讲的第一点是家长要克服心理上的四大误区。

目前,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而易产生四种不正常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一、攀比心理。有些家长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不动就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都比别人的孩子强。这样做,易使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忌妒心理,并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二、补偿心理。很多家长由于小时侯没有好的读书环境,感到十分遗憾,因此往往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标准”的生活待遇,从而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三、放纵心理。一些家长在“娇惯要趁早,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而一味放纵,溺爱。溺爱往往出现在孩子的爷爷奶奶,一遇到什么问题“老黄伞”一撑,长此以往,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四、从严心理。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

甚至逼迫孩子把日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学习兴趣和记忆力普遍下降。

家长只有克服以上四大心理误区,针对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施以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那么如何使家长们克服心理的误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

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一位学生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不断诉说孩子的种种缺点:学习不认真,没有耐心,太粗心,做题很马虎,成绩总是上不去,不肯听父母的话……总之,在他的眼里,孩子一无是处。

正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总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水,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其实我们没位家长也有这样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事实上,我们要对有缺点的孩子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你一定会发现“那只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多”。

当然,仅仅停留于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是不够的,那样做不但不能促使孩子进步,反而会滋生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尽管表扬和鼓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奏效的“灵丹妙药”,在看到孩子的“另一半”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才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添加剂”。也只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才能从把孩子教育好的角度去真正地爱孩子,才具备同孩子的沟通的良好心理基础。

二,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年迈的渔王问年迈的渔夫:“老弟啊,想想过去的几十年里,我每次打到的鱼总要比你多出许多,怎么现在,我儿子的捕鱼技术会差你儿子一大截了?”渔夫问:“那你是怎样教儿子的呢?”渔王说:“为了让他少走弯路,我从小就把他带在身边。每次出海,我都会告诉他,到哪里去寻找鱼群,就是每次撒网前,我也总要向他指点一二……我可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一切呀!”渔夫笑了:“喏,问题就出在这里。”我有一个女儿,在她1岁半的时候……

在某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绩出类拨萃,被学校选送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深造。谁知该大学生却一口回绝,说什么也不愿出国。拒绝的原因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大学生四年中,他的衣服铺盖都是妈妈定期来到学校取回去清洗。

很显然,这位大学生是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亲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鸡儿一样,始终将子女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将子女活动的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在某些地方,他们对子女行了直接的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约束孩子的意志和行动,没完没了地纠正的指责,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

过分保护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首先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了,动作笨拙,行为幼稚,起码的个人生活都不会料理;第二是社会化困难,社交无能,无法与他人沟通、相处。第三是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守分羞怯和自卑;第四是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陷进持久的焦虑苦闷和抑郁的心境中不能自拔;第五是缺乏道德情感,责任心淡漠,报复心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进攻性行为;第六是性心理不成熟,对父母过分依赖,使爱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对其他任何人也不爱。

以上种种表现不能不令人担忧。守分保护目前已成为儿童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等儿童研究专题的焦点。纠正父母对子女过分保护的不正确教育态度,实乃当务之急。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时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美国人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瑞士人鼓励孩子去打工。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着力培养孩子的自食其力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因为瑞士有讲道地工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掌握了这些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

德国人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德国的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日本人教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三,真正关爱孩子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平时父母经常买些礼物送给孩子,可是经过笔者的调查,却发现他们除了礼物之外,其实更需要父母的爱。

(一)、把你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

1、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坐下来,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2、每天花一定时间和孩子玩耍。不一定要在空闲时,你在做家务时也可以和孩子玩“猜谜语”等游戏,这样既不影响你做家务,又让孩子在快乐中积累了词汇,岂不一举两得?

3、和孩子一起外出。带孩子一同去户外散步,上街购物,去公园赏景,有条件的带孩子出去旅游,参观。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

4、和孩子一起看书、看电视。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和电视节目,并相到交流观后感,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

(二)、把你爱抚送给孩子

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把你的亲吻送给孩子,那将是对他最好的奖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送给孩子一个拥抱,将是对他最好的鼓励。把你的爱抚毫不吝啬地送给孩子,无需太多的言语,孩子会觉得享受到了无尽可的爱与关心,那会是他生活和学习的最大动力。

(三)、把你的信任送给孩子

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适当参与你的工作,他们会对你有所帮助,并分担你的工作。所的孩子都喜欢与大人接近,并做大人的“事情”。让他参与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他会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认真。

把你的时间、你的家抚、你的信任当做礼物送给孩子时,你会是一位成功的家长。

(四)、从精神上善待孩子。

虐待一词用在父母身上,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其中一些是故意的,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的,比如

毒打;有些则是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但是这些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不利,我们也称之为虐待,包括精神上的虐待。父母往往物质上对孩子无微不至。以下的做法,对孩子的精神发展非常不利。

1.冷漠--爱的剥夺

爱的剥夺对孩子的心灵伤害至深。有的父母不缺孩子的吃穿,却对孩子不管不问,不拥抱孩子,不和孩子一起玩,视孩子为负担,把孩子扔给保姆或者爷爷奶奶。这样的条件下长大的孩子感到生活根本就没有意义,对人缺乏信任,冷漠,破坏欲强。容易和其他遭遇相似的孩子混在一起,形成犯罪小团伙。也容易被其他的成年犯罪分子所谓的关心拉下水。一个缺衣少食,干重活的孩子,如果有温暖的家庭,不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而如果情况相反,孩子的人格发展极有可能出现问题。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有奶未必是就是娘"。

2.隔离

美国曾经有一个极端的案例,一个出生后1年多就被关在小厕所间的女孩,在10多岁被发现时,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连说话都不会了。现在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出外不安全,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孤单的不得了。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孩子们就可能受到人际关系问题的困扰。

3.剥夺孩子玩游戏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在游戏中,孩子得到快乐。现在的父母往往对子女期望很高,让孩子每天都是要么做作业,要么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让孩子每天忙的喘不过气。不让孩子玩的另一个后果是导致孩子厌倦学习。父母剥夺了孩子游戏的快乐,也使得学习中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变成了负担。

4.忽略孩子的进步

在孩子看来,每当他取得一点进步,就值得好好高兴一番。有的父母不懂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者担心孩子听到表扬之后骄傲,就老是批评孩子,不把孩子的进步当回事儿,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认为自己真是没有用,丧失进步的动力。

5.在其他人面前损伤孩子自尊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毫不留情的数落孩子,揭孩子的短,让孩子感到无地自容,也容易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社会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做"标签效应",意思是说,对人的看法就象一个标签一样,使得此人以后做出与标签相符合的行为。父母当众说,孩子调皮不听话,就是给孩子贴一个标签,以后即使孩子有了改变,别人对孩子的看法还是很难改变。

6.离婚后,迁怒于孩子

有的夫妻因爱成仇,离婚后不许孩子和另一方接触,在孩子面前辱骂另一方。孩子看到自己最亲爱的两个人如此相待,哪里还会相信有真正的关爱?还有的夫妻,每当看到孩子,就想起对方,不由得怒从心中来,责骂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将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虽然心中渴望爱情,但是又心怀恐惧。在感情问题上非常敏感,也容易出现问题。

7.破坏孩子心爱的东西

小孩子往往有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他心爱的东西。另外,孩子对小动物的喜爱、亲近更是一种天性。父母在看待这些东西时,往往会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堆破烂。有的父母不仅自己动手,有时还逼着孩子亲自扔掉、破坏掉这些东西。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这些玩具、宠物有的时候扮演了孩子的朋友的角色,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宠物,对玩具娃娃小心呵护,实际上是在锻炼如何去关爱。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不懂得体贴别人,却没有想一想,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有意识地引导他如何关爱?

有关四年级的家长会发言稿3

各位尊敬的家长:

大家晚上好!时间过得真快,上学期我们相聚在这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又坐到了一起来,感谢大家对我们学校工作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从前天得知要开家长会开始,我一直在思考:今天的家长会该和你们说些什么?再讲每位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吗?再讲班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吗?好象该讲的在上学期的家长会上都已经讲过了。思前想后,我决定利用今天的时间和你们一起来聊聊与自己的孩子沟通的问题。

每位孩子都在磕磕碰碰中逐渐长大,一天比一天懂事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孩子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对朝夕相处的父母有没有建议藏在心中没有敢提出来呢?作为家长,我们感觉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好象很透彻了,实际是不是呢?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在昨天的晨会上开展了一个调查,让孩子们来写写自己的心理话,给自己的父母提出一些建议,由我在今天的家长会上把意见转达给家长。我刚把要求说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孩子们唧唧喳喳地讨论着,就是不敢动笔,怕给你们看见后回家挨骂。我就对他们说:如果你的意见愿意给父母看见,你就把名字写在纸条正面,如果不想给父母看见,就把名字写在纸条反面。我这样一说,孩子们都长舒一口气。不知是谁大声号召了一句:只管写吧,豁出去了,被他们看见就看见吧!你们听听,孩子的口气是不是有些把我们家长象阶级仇人一样在对待?后来,大家都认真地写了起来。当我认真地看完了每一份意见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感触非常深。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孩子们心理的秘密吧!(读)

花了这么长时间,读了这么多孩子的心声,我想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是沉重的。透过这一张张小纸片,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漫画:一位位孩子,身上背负着沉甸甸的书包,在家长的棍棒下,象小老头一样弯着背,努力攀登着一座座知识的大山。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提得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考试考得不理想,回家受到父母的责骂。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进行过几次单元小练习,考卷发下去,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的孩子自然是喜笑眉开,考得不好的孩子有的神情沮丧,有的嘴里喊着“这次回去又要挨我老妈骂了”,有的眼圈发红,悄悄抹眼泪,有的索性失声大哭,让人看了实在不忍心。特别是这次期中测试,发试卷时好几位同学都掉了眼泪。真正考得不好的学生倒是不哭,哭的都是一些在我看来很不错的同学。再看他们的分数,其实考得并不差,有的甚至是九十几分。为什么孩子们那么难过呢?除了孩子本身要强的性格,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考到100分,怕回家受你们家长的责骂。从刚才读的孩子的心声来看,许多家长确实是这样做的,要求太高,没考到100就要责怪孩子,看到一次考得不好就冲孩子大发雷霆,对孩子大打出手,甚至有几位家长在冲动之下把试卷撕掉。人心都差不多,虽然我是教师,但作为家长,我有时也会这么做。儿子在自己的班上,与其他孩子相比他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不幸在于,他的举动都在我的眼皮底下,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都能知道。有时候做作业做慢了,有时考试考砸了,我也会忍不住冲他发火,甚至在办公室里动手打他。同事也批评我:对班上的孩子挺温柔的, 对自己的儿子怎么那么凶?过后想起自己的这些过激行为,我也总是深深的后悔。

光靠打骂能打出好成绩吗?从我教育儿子的经验来看,只能是越骂越不会。记得期中抽测前几天,我儿子就已经在紧张了,几次问我:妈妈,如果我没有考好,你会不会打我?我那几天也正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觉得有必要调整自己和儿子对待考试的心态,于是笑着对他说:考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你尽了力就好了,妈妈不会怪你的。他当时听了挺放心的。期中抽测前一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单元小练习,他的卷子上错了好几个题目,但我忍住了,没有象以往那样板着脸去责怪他。这样一来,他反而觉得有些奇怪了,放学后跑到我办公室里笑嘻嘻地问我:妈妈,这次我错了好几题,你怎么不骂我了?我平静地说:妈妈说话算数,你只要把错的题目弄懂,改正了就好。正是有了这种好的心态,他在期中抽测中能抛掉了思想包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想我儿子的这个例子,不知道对大家是否有一点启发?就象金仲超同学所说:人不是常胜将军,哪会有次次都成功的?所以,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我们家长不应该只盯着不如意的分数,不能光冲孩子发火和打骂,而是应该耐心地、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他弄懂意思,改正错误才是上策。这也是许多孩子向我们提出的建议,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多给孩子一份鼓励和肯定,少一份不满和责怪。

二、许多孩子认为,家长过多地剥夺了他们正常的课余时间和玩的权利。请听听孩子们需要自由的呼声是多么强烈啊!其中一位写道:“请你们不要一天到晚用功课来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需要的是自由,像一只自由自在、快乐活泼的小鸟,不愿做笼中之鸟。”另一位写道:“到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希望您能给我一些自由,不要把我整天关在家里做作业,哪怕十分钟也行!”这些话多么令我们震惊啊!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但孩子们却不领情,把自己比喻成了笼中之鸟,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却整天关在家长为他设置好的樊笼中,不能去空中自由地飞翔。难得的星期天,除了要完成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应付家长另外布置的家庭作业,简直成了学习的机器。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报了多个兴趣班,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使孩子忙得没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一位孩子给父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希望您不要天天为我操劳,要给自己一些自由”。是啊,孩子学习累,我们家长在旁边陪着也累。但结果是孩子不理解我们家长的一片苦心,对我们大有意见,有时想想真是何苦呢?这么多孩子中,我发现有一张纸条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上面这样写:“爸爸妈妈,谢谢你们。你们让我知道了劳逸结合的可贵,你们不像其他父母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而是该玩的时候让我玩,该劳动的时候让我劳动。谢谢你们!”这是曾俊翔同学写的,我想不用我多介绍,我们从孩子的嘴中能了解到他应该是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他的家长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古人说得好:有张有弛,才是文武之道。如果我们在座有的家长对孩子确实管得太厉害的,希望你能放孩子一马,让孩子松口气,还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三、关于能否打电脑的问题。刚才有几个孩子提到父母不允许他们打电脑,而他们心里又是非常渴望能在网上与同学交流,与精彩的世界接触,心里非常羡慕能上网的同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孩子的家里都买了电脑。但我们家长不给孩子上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主要是对他们不放心,怕影响了孩子学习,怕孩子接触到网上一些有害的东西,所以坚决不给他们上网的机会。有些家庭怕孩子上网学坏,连电脑都不买,有的买了也不开通互联网。而你越是这样严格控制,孩子心里就越是对电脑念念不忘,甚至产生一些逆反心理。所以,我想我们家长也不必过分紧张,条件许可的话,还是应该让孩子上网。我的观点是:电脑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对孩子的学习确实有帮助,也适应时代的发展;当然,如果利用不好,对学习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孩子们现在的电脑水平确实挺高,电脑课上他们已经学会了在网上申请自己的邮箱,学会了收发邮件,学会了与同学聊天交流,学会了在百度等一些网站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了在一些儿童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文章等。关键是我们应该对孩子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注意他们在网上干些什么,控制他们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如果孩子利用电脑来学打字、搜索学习上有用的资料、浏览一些时政新闻,我想应该支持他们,偶尔奖励一次玩游戏也未尝不可,但时间不能过长。最近班上经常有同学在一起谈论在家打游戏打了多少时间,又有了多少积分,使一些不能上网的同学更加手发痒,心理不平衡。这点请我们在座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如果发现孩子上网只是玩游戏,养宠物,得积分等,必须坚决禁止,并要和他耐心谈话,使他认识到其中的危害。关于孩子对家长意见的调查,我所要说的就是这些。刚才说到曾俊翔的家长,我这里插一段题外话。上个月的体活课上,曾俊翔在踢足球时被罗云峰不小心踢伤了眼睛。事情发生后,曾俊翔的家长非常讲道理,既没有象有些素质差的家长一样来学校大吵大闹,也没有去找罗云峰和他的家长兴师问罪,就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六百多元的医药费没有叫罗云峰负担一分钱。而罗云峰的父母也做得非常好,事情发生后,能及时买了水果去医院探望。在曾俊翔住院期间,我们其他同学对他也非常关心,纷纷从家中带来了小礼物,写了祝福的话语送给他。我想,正是由于双方家长的体谅和宽容,我们其他家长的关心,使这件意外发生的事情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中可以看出在座各位对我班主任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深表感谢!

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么多。作为孩子的班主任和一名家长的双重身份,我谈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反思和感悟,里面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艺术,相信在座的各位在看了孩子的心理话后也有许多话要说,希望我刚才的发言只是抛砖引玉,谢谢!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