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一分钟演讲稿篇一: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630年,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在美洲经历了一场恐慌:在如今美国田纳西地区东部,人们发现大量的蝉仿佛一夜之间从地底冒出,每公顷数百万只蝉、一棵树下约4万个孔,这实在让人害怕。几个星期过后,蝉儿销声匿迹。不过,令人诧异的是,17年之后,这段历史又重新上演了一次;而再过了17年,“没有改写的剧本”重被搬出;直到XX年,正好是23次。由此得出一项结论,那里的蝉生命周期就是17年。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多年来大量的实际观测数据表明,蝉的生命周期大都为质数。比如,科学家发现,在北美洲北部地区其周期为17年,而在北美洲南部地区都是13年,亚洲的蝉周期为5年、3年。为什么是17、13、5、3等质数,而不是偶数呢?
进化论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
生物学家们认为,蝉最初可能具有各种不同的生命周期,如1、2、3、4、5、6、13、17年等。但对于不同生命周期的蝉而言,其遭遇天敌的几率是不同的。如果蝉的生命周期是偶数,如12年,那么它每次登陆地面的时候,都会不幸碰见那些生命周期为1年、2年、3年、4年、6年以及12年的天敌,使得种群生存受威胁,这些生命周期为偶数的蝉就会因为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掉。
与此相反的是,生命周期是质数的蝉,则幸运多了,因为它们可以大大降低在地面与天敌遭遇的几率,从而一代一代顽强地生存下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剩下大量这些3、5、13、17年等质数周期的蝉就恰恰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极好证明。
对此理论,在XX年,德国马普学会分子生理学研究所以及智利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给予了合理的证明。他们建立了一个“猎人-猎物”的数学模型???即将蝉比作“猎物”,其天敌比作“猎人”???用数论证明了蝉选择质数作为生命周期可以稳定地保存种群数量。
课前一分钟演讲稿篇二:
《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的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要让学生读、写、听、说全面发展。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则有利于学生这些能力的全面发展。一分钟演讲能让学生学会听说,帮助学生成功地写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课前一分钟演讲”能达到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效果。
二、“课前一分钟演讲”的基本模式
(一)训练形式
首先,每次语文课前,先由一位学生发言,限时1分钟左右,再由另两位学生分别评价。整个过程都要教师引导,共5分钟左右。
其次,学生发言一律用普通话,并按学期初的布置进行,每学期可有3次以上训练机会。
(二)训练目标
1.说: 普通话的表述和朗读;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连贯性、简洁性、灵活性; 胆量,勇气,自信的培养,肢体语言的运用等。
2.听: 语句意义的整理和提要;反应的准确和迅速。
(三)训练内容
校园、班级大事评议,自我介绍,各地新闻,名人名言,知识介绍,童话故事,趣味笑话、讨论对话,中考作文等,都可以作文一分钟演讲的题目。
(四)训练过程
本学期训练从自我介绍开始。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点、缺点、习惯、理想等不同方面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课前写好发言稿。发言时允许参考讲稿。进入二学期后,学生仍可以在课前作好准备,但上课发言时必须脱稿。到了初二,三年级,则重点训练学生即兴发言或组织学生论辩。
其次,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决定性作用。我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先判断人家说得怎样,再想想好在哪里?差在何处?然后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好?,为什么差?由最初印象人手,让学生在“听”中“想”,在“想”中“听”。从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由浅人深。
三、 “课前一分钟演讲”的综合训练效果
第一、对演讲者而言,它要求发言者组织语言迅速,表情达意准确。因此,学生为了尽量圆满地完成每次的任务,达到认定的目标,他就会去一?泛地搜集材料,时时留心听、留心看、留心找。然后再对拥有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中心,再选用较为准确、生动的语言,力争条理清楚,上下贯通,内容和感情符合实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在这
个过程中,老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在观察一人、一事、一物、一景时,引导学生养成捕捉生活细节的习惯,与他人、他事、他物、他景联系起来,发生联想,在头脑中构成广阔的生活画面,使观察的层次更上一层。这样,学生的观察力、归纳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然就得到了训练和加强。
第二、对听话者来说,在听人家发言的过程中,边听边思考,力求听明白,听准确。随着发言者语言的进展,思索各语句、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发言内容的重点,抓住关键之所在。努力分析某些隐藏在语句结构底层的真实意义,即分析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听清了人家的看法或评论,就能帮助自己提高认识,使自己逐步学会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同时,每次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还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两条可供写作的素材,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第三、“课前一分钟演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课前一分钟演讲”强化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学生在发言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启发,自己的主动思考,发现并提出一些疑问,以此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听”与“说”中由此及彼思考,有意识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逐渐学会思考的办法,其思考问题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也必然大大增强。
几年来,“课前一分钟演讲”就象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但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演讲的教学环境,努力进行探索。当然,“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只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以说促听,以听促写的一个大胆尝试。虽然这个尝试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要使之完善,仍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