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海大学比较好的专业统计
1、一流本科专业:
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 专业 |
1 | 水务工程 |
2 | 地理信息科学 |
3 | 交通工程 |
4 | 环境科学 |
5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6 | 工程力学 |
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8 | 海洋科学 |
9 | 会计学 |
10 | 人力资源管理 |
11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 专业 |
1 | 自动化 |
2 | 机械工程 |
3 | 社会学 |
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 专业 |
1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2 | 水利水电工程 |
3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4 | 土木工程 |
5 | 环境工程 |
6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7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9 | 地质工程 |
10 | 测绘工程 |
11 | 农业水利工程 |
12 | 工程管理 |
13 | 思想政治教育 |
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 专业 |
1 | 工程力学 |
2 | 物联网工程 |
2、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
3、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4、其他重点专业: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
序号 | 专业名称 | 所属学院 | 立项时间 | 验收时间 | 验收结果 |
1 | 水利水电工程 | 水利水电学院 | 2015 | 2020 | 优秀 |
2 | 土木工程 | 土木与交通学院 | 2015 | 2020 | 优秀 |
3 | 环境工程 | 环境学院 | 2015 | 2020 | 优秀 |
4 | 工程力学 | 力学与材料学院 | 2015 | 2020 | 通过 |
5 | 物联网工程 | 物联网工程学院 | 2015 | 2020 | 通过 |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
序号 | 专业名称 | 所属学院 | 立项 时间 | 备注 |
1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水文水资源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2 | 水利水电工程 | 水利水电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3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4 | 土木工程 | 土木与交通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5 | 环境工程 | 环境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6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环境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7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能源与电气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9 | 地质工程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10 | 测绘工程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11 | 农业水利工程 | 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12 | 工程管理 | 商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13 | 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0 | 品牌专业 |
14 | 工程力学 | 力学与材料学院 | 2020 | 特色专业 |
15 | 物联网工程 | 物联网工程学院 | 2020 | 特色专业 |
省级重点专业(类)
序号 | 重点专业(类) | 所含专业 |
1 | 水利类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务工程、海洋科学 |
2 | 农业工程类 | 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
3 | 土木类 | 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 |
4 | 能源动力类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 |
6 | 地质类 | 地质工程、测绘工程 |
7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8 | 机械类 | 机械工程、工业 |
9 | 工程力学(该专业按专业申报) |
2、河海大学师资力量介绍
学校现有教职工353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540名,博士生导师596名;现有院士5人(其中外籍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5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名,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计划培养对象逾300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团队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