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科技学院比较好的专业统计
1、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省级)
2020年度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国家级:财务管理
省级:
序号 | 高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1 | 安徽科技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2 | 安徽科技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3 | 安徽科技学院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4 | 安徽科技学院 | 中药学 |
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序号 | 学校 | 专业名称 |
1 | 安徽科技学院 | 应用化学 |
2 | 安徽科技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3 | 安徽科技学院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4 | 安徽科技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5 | 安徽科技学院 | 风景园林 |
6 | 安徽科技学院 | 生物工程 |
7 | 安徽科技学院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8 | 安徽科技学院 | 动物科学 |
9 | 安徽科技学院 | 动物医学 |
10 | 安徽科技学院 | 财务管理 |
2、其他类型
安徽科技学院获批国家级立项建设专业一览表
序号 | 类别 | 专业名称 | 获批年度 |
1 | 特色专业 |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 | 2009 年 |
2 | 特色专业 | 动物医学专业 | 2010 年 |
3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 2013 年 |
4 | 卓越工程师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11 年 |
5 | 卓越工程师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2011 年 |
6 | 卓越工程师 | 环境工程 | 2013 年 |
7 | 卓越工程师 | 车辆工程 | 2013 年 |
8 | 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 动物科学 | 2014 年 |
9 | 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 农业资源环境 | 2014 年 |
10 | 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 农学 | 2014 年 |
安徽科技学院获批省级立项建设专业一览表
序号 | 类 别 | 专业名称 | 获批年度 |
1 | 特色专业 | 生物科学(师范) | 2008 年 |
2 | 特色专业 | 动物医学 | 2008 年 |
3 | 特色专业 | 动物科学 | 2010 年 |
4 | 特色专业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2010 年 |
5 | 特色专业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2011 年 |
6 | 特色专业 | 机械电子工程 | 2011 年 |
7 | 特色专业 | 应用化学 | 2013 年 |
8 | 特色专业 | 环境工程 | 2014 年 |
9 | 特色专业 | 植物保护 | 2015 年 |
10 | 特色专业 | 园艺 | 2016 年 |
11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动物科学 | 2012 年 |
12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2012 年 |
13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机械电子工程 | 2013 年 |
14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市场营销 | 2013 年 |
15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中药学 | 2013 年 |
16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烹饪与营养教育 | 2014 年 |
17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物流管理 | 2014 年 |
18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2014 年 |
19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金融工程 | 2014 年 |
20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城乡规划 | 2015 年 |
21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生物工程 | 2015 年 |
22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编辑出版学 | 2015 年 |
23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动植物检疫 | 2016 年 |
24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汽车服务工程 | 2016 年 |
25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2016 年 |
26 | 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2013 年 |
27 | 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 | 药物制剂 | 2013 年 |
28 | 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 | 地理信息科学 | 2013 年 |
29 | 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2014 年 |
30 | 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2015 年 |
31 | 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 | 金融工程 | 2015 年 |
32 | 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 | 风景园林 | 2015 年 |
33 | 一流专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17 年 |
2、安徽科技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现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承担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一流(品牌)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现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39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3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34人。校外特聘教授5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