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科大学排名

思而思学网

 在湖北省想要学习文科的同学应该如何选择好的文科大学呢?都有哪些出色的文科大学呢?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分享给大家的湖北省文科大学排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7湖北省文科大学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
1武汉大学
2华中科技大学
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华中师范大学
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6武汉理工大学
7华中农业大学
8武汉科技大学
9湖北大学
10中南民族大学
11湖北经济学院
12湖北工业大学
13三峡大学
14武汉工程大学
15武汉轻工大学

拓展阅读: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英文: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缩写:SCUEC、SCUN),简称“中南民大”,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为校训。学校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南湖之滨,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占地1446亩,现代化校舍面积68.94万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校馆藏图书237.6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部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

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把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446亩,校舍面积73万余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1950年,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中南民族大学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办民族学院,并对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学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院长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长。同年四月开始选择校址,经过三次移动,于12月最后确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现湖北省军区大院内)。

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其中也有县级文科科长及其他教育行政干部),他们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学员全部学习6个月。从征调的学员身份来看,一开始学校的定位在于干部培训方面,而学校也就相当于干部进修“基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八月开始入学,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瑶、壮、黎、回、侗、毛南等11个民族。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互异,文化水平悬殊、宗教信仰不一,这给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这方面工作,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2年7月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正式动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楼、学生宿舍、教室等四栋楼房,这时学院迁入新校址。

中南民族大学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院长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学员336人包括19个民族于1952年10月开始入学,并在洪山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

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院,决定1953年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中南民族大学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迁入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7月,学院教职工达130人学员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三级改为院、处、科三级组织系统。另外还设立了院刊编辑委员会,领导院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团则是院长领导下的附设机构,后并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辞去院长职务,后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熊寿祺兼任院长。

1954年调李守宪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长一职。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

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1958年,中南民族学院经批准开办本科教育,正式成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学校曾更名为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

1980年,中南民族学院经历文革期间撤销后批准复办,由国家民委直接领导,并于1981年秋恢复招生。

1985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包括民族史、汉语史、基础数学和有机化学四个专业。

1986年,学校建成全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建筑面积2613平方米,展览面积770平方米,由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馆名。

1990年,学校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学家吴泽霖教授去世,根据吴老遗愿,学校正式设立吴泽霖教授奖学基金,奖励在校优秀研究生、本科生,成为中南民族大学最高等级奖学金。

2002年,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并于2003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共建高校。

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

2008年,学校获得推荐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同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合办我国民族高校在外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2010年,学校历史上首次实现56个民族的学生齐聚校园。

2011年,学校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具有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

2013年,民族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