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3000元 海归不再“金贵”了吗?(一)

思而思学网

6月,求职的冲刺期。多地招聘专场传来信息: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者的薪资期待值持续下降,特别是其中的“海归”,起薪已基本与本土的高校毕业生一致,月薪3000元照样有不少“海归”愿意来。有评论称:“海归的含金量下降了”。

近些年,笼罩在“海归”这一群体头顶的不再只有光环,也伴随着阴影;虽然不乏精英,却有越来越多的海归被称为“海带(待)”“海参(剩)”。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会迎来一个拐点,海外回国的人数将超越出国的人数,史上最大“海归潮”正在逼近。物以稀为贵,如今的海归,难道真的“减价”了吗?

昔日“外国月亮圆”,如今“故乡草更绿”

●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增长快,2001年海归1.2万人,海归超过35万人

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气专业的余屹本科时通过学校项目出国,今年7月将从南洋理工大学硕士毕业。与余屹通过同一项目出国的一共有20多人。他说,“一半跟我一样一毕业就回国,还有几个打算在新加坡先工作几年,可能超过八成最终会回到国内。”

教育部发布的《2015回国留学人员就业报告》显示,当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对比前几年的数据会发现,回国人数正快速增加。2001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为1.2万人,2005年增加到3.5万人,进一步突破10万人大关,达到10.8万人,更飙升到27.3万人。同期,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虽然也在快速增加,但增速明显低于回国留学人员。

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眼中,不再是“外国的月亮圆”,而是“故乡草更绿”。

“在英国收入会比较高,不过我还是会选择回国,回到家人朋友圈当中。”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的李畅说。她承认,尽管留学多年,但与当地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堵隐形的墙”。“这种文化隔阂倒不是源于故意排斥,而是天然存在的。”

海外人才遭遇的“职场天花板”就更为明显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硕士国曦萌回国最大原因是职业发展受限:“美国的精英团体中很少见到华人的身影。”

国曦萌以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例:“我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主要负责移民和中国企业的跨国案子,挣得很少。”国曦萌遇到的另一个障碍是,如果留在美国工作,就要申请工作签证,工作必须与在美国学习的专业直接对口。“这几乎把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框死了。如果回国的话,我选择的方向可以多很多。”

不少留美学生也反映,美国现在的工作签证实行抽签制,即使幸运地被抽中也仅是具备了被审查的资格,这让找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相应地,国内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成为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5)》中显示,91.8%的中国海归都如国曦萌一样,认为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传统发达国家对海外人才的需求在降低。而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就业环境稳定,创业空间广阔。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国际人才的政策和战略,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各种人才政策,这都让中国留学生对国内市场信心倍增。而从世界范围看,人才格局也正在发生改变,人力资本回归的趋向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上格外明显。

光环褪去,优势仍在

●海归就业难度增加,但大多数能在半年内实现就业,没有变“海待”

留学归国的人员数量迅速增加,“海归”也有逐步变“平凡”的趋势。

就业变难了,有人开玩笑说“海归”正在变“海待”。余屹的国内应聘路就走得很辛苦。由于国内招聘季要比国外提前,国外学业难以抽身,余屹只能通过网络申请岗位,需要统一考试时再飞回国内。“国内实习经历少,了解招聘信息的渠道少,许多招聘会也参加不了,找工作并不容易。”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硕士叶雨青回国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并不适合在国内就业,而且面临人脉网络断裂的情况,“海归找工作,不比国内的毕业生容易。”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727万人,近年来最高,同期海归的数量也达到了顶峰,这两类群体的择业取向接近,导致就业矛盾突出。

薪资待遇也在下降。对留学归国人员的调查显示,77.5%的海归表示薪资水平比预想的低,38.5%的海归表示薪资比预想的低很多。在巴黎留学10年的林琳就是其中失望的一员。“我在巴黎口译一天的报价是500—650欧元,而回国后从事口译最低的一次是600元人民币。”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