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提案健全分级诊疗制度

思而思学网 2023-12-18 10:16:22

 全国两会代表议案健全分级诊疗制度

据了解,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

张德明介绍,他在调研时发现,大医院不是所有的诊室都“一号难求”,在专家号难挂的同时,80%以上的普通号源闲置,专家所看的疾病90%是小病轻症。

“在医院内部也推广分级诊疗制度,比如拉开诊疗费价格,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分级,再安排同等级的医生负责治疗。”张德明指出“小病大医”现象浪费了宝贵资源、增加就医成本,希望医院内的分级诊疗让病情与诊疗完美配对,医生各司其职。

在全国人大代表、自贡市副市长石岷嘉看来,推行分级诊疗必须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能力,让基层能够“接得住”、“稳得起”,患者才会“愿意去”。

“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功能萎缩,所以县级医院看了本该在乡镇卫生院看的病,三级医院看了应该在县级医院看的病。”石岷嘉建议,在加快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创新基层人事分配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武侯区副区长杨建德则建议通过市场化手段建设“互联网+”分级诊疗协同平台,在该平台极大地方便居民并节约就医费用的前提下,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医生的价值,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什么是分级医疗?

所谓:分级医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大医院由此可“减负”,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利于医学水平的进步。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人,大量的病例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步入良性循环。

具体措施如下:

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改革,要做到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群众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大医院与区县医院协作联合。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加大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重中之重。老百姓小病、大病都愿到大医院来,说到底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信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尤其重要。具体措施,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将大医院专家请进来,结成卫生帮扶对象,并长期化。并将基层卫生人员送到大医院进修、培训,进行短期强化。

加大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价格差距,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费减免等政策,引导病人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保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老百姓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肯定行不通,可通过价格杠杆,合理引导,确保这一制度的实施。

根据疾病分级,属于养老慢性病的病人,不得挤占医院床位。为此,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医疗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扩大护理床位和养老床位,改变目前养老挤占医疗资源的现象,释放医疗资源,部分上可缓解医院床位紧张度,减轻病人住院难。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