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思而思学网

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下面是有关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县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1:

精准扶贫作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重点工作之一,事关民生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为了解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5月上旬至8月下旬,县政协专题调研组深入吴集、新塘、草市、南湾等乡镇和县农业局、教育局、民政局、卫计局、经开区、农商银行、湖南恒建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晨映渔业专业合作社、兆丰富民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单位、企业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现场查看等形式,深入了解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认真听取各方建议,并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学习取经。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有省级贫困村3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937人。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全县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狠抓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省、市扶贫办充分肯定。

(一)高度重视,扶贫机制不断健全。一是强化了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为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同时,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精准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乡镇分管班子成员为直接责任人,在各乡镇设立了扶贫办,按乡镇大小分别配备了2-5名工作人员。二是落实了扶贫责任。下发了《衡东县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衡东县县直单位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明确了领导责任和各乡镇、部门、工作队的工作职责,指导规范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结合省扶贫办下达减贫计划要求,与县、乡、村层层签订了《减贫责任书》,层层传导扶贫工作压力。三是严格了扶贫考核。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对乡镇年底的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乡镇领导干部个人年度考核结果和全体干部职工经济待遇挂钩,有效提高全县上下的扶贫积极性。

(二)突破重点,脱贫基础不断夯实。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实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了县、乡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土菜烹饪、电子商务、建筑劳务等培训工程,增强劳动者技能,提高致富能力。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结合实际,重点发展油茶、花卉苗木、莲花和乌石猪、黑山羊等特色种、养业,并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截止底,共实施村级产业扶贫项目90余个。

(三)多措并举,帮扶力量不断增强。一是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4100万余元;县直包村单位每年给予驻点帮扶贫困村3-5万元帮扶资金;县农业局、扶贫办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向上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91万元用于贫困户雨露计划、危房改造、产业发展,有效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步伐。二是金融扶贫不断创新。去年以来,农村商业银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授信额度为每户1-5万元,对授信贫困户实行免抵押、免担保贷款。截至目前,共发放扶贫信贷440万元。三是驻村帮扶不断深入。按照“领导联村、单位包村、干部驻村”的要求,全县共派出31支机关扶贫工作队进驻各省级贫困村(有2个村由市工作队进驻帮扶),每支工作队由一名队长和一名队员组成,工作队长实行全脱产,兼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各扶贫工作队通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帮助贫困户、贫困村分析致贫原因,挖掘脱贫致富资源,制定贫困村一年及三年发展规划,效果明显。同时,积极动员开展机关单位、乡镇干部、村干部与本乡镇、村的贫困户“结对子”,有效改变了贫困家庭面貌。

(四)成效明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一是贫困人口逐步减少。通过实施一系列帮扶措施,截止底,全县共脱贫16506人,累计减贫率达34.63%。二是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坚持将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精准扶贫主要方向之一,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截至底,全县33个省级贫困村硬化村级公路20余公里,新建垃圾池100余个,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三是发展信心不断增强。通过“政策支持、单位帮扶、群众参与”等系列措施,大力营造脱贫发展氛围,贫困对象思想观念不断改观,要求发展、主动发展、全力发展正逐步形成。

二、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的,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精准识贫难到位。一是收入难估算。近年来,大量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渠道。由于农民劳务收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由于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谁才是真正的贫困户,加上个别农民思想觉悟不高,为了获得帮扶,有意隐瞒真实收入和家庭生活状况,“争当”贫困户,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贫困户系统。二是评定不严格。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多由村干部决定,群众参与程度不高;有的村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在确定贫困户时还不同程度存在“关系户”、“人情户”等现象。三是退出不及时。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个别已经脱贫或因天灾人祸需重新纳入贫困对象的群众没有在扶贫系统中予以体现,有的是“被脱贫”,有的是“假贫困”,导致贫困对象界定失实。

(二)精准扶贫难落实。一是政策不具体,基层难执行。主要表现在:措施实际而不实在。金融部门作为扶贫攻坚的“后勤保障”,本意是借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金融产业扶贫,改“输血”为“造血”, 但由于贷款主体实际需要偏离,而贷款门槛过高,加上配套措施不全,导致金融产业扶贫政策俨然“剃头匠的担子,一头冷一头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数据准确而不精确。精准扶贫以来,各种有关贫困的数据统计越来越多。由于数据收集是一件非常专业和严格的工作,加上没有提前通知,时间紧急,乡镇扶贫办人力有限,只能问村干部或凭印象上报,导致数据统计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而且很多数据对于扶贫本身意义太大。因此只能像有些干部说的那样,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老老实实地作假”。政策多变而不严肃。调研过程中,乡镇普遍反映扶贫政策标准不一,政出多门,出尔反尔,导致乡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走了弯路”,“费力不讨好”。如民政兜底、异地搬迁等不同程度存在类似情况。二是认识不深刻,合力难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对精准扶贫认识不深,没有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两年时间,连“要扶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基本问题都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乡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乡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主动性不强,热衷于“接自来水”。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重视、不热心,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支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没有形成。三是统筹不科学,资金难到位。受项目条件限制、部门利益至上等多种因素影响,扶贫产业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 “撒胡椒粉”的现象十分突出,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如南湾乡桃源村、塘江村,山林资源丰富,但因扶贫资金未能科学捆绑使用,导致目前到村组道路依然不通,制约了当地贫困户脱贫步伐。同时,部分帮扶单位扶贫资金到位率不高,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精准脱贫难成行。一是贫困人口思想保守。走访调研中发现,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甚至有些贫困户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感觉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心理上存在“被扶持的优越感”。部分贫困户就业观念严重落后,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部分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但由于思路不明,观念不清,缺失资金,缺少引导,盲目发展,导致失败,最终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扶贫项目进度缓慢。“五个一批”是解决好“怎么扶”的关键途径。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五个一批”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有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实施方案还尚在制定,产业扶持缺乏有效的措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目前虽制定了实施方案,但其中的宅基地的选址、房屋的建筑面积等相关规定与农村实际情况不符,加上规划建设进度缓慢,将会影响“2017年春节前贫困户搬迁入住”的年度目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参与氛围不浓。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社会人士主动参与精准扶贫的兴趣不高,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兴趣不浓,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四是扶贫力量有待增强。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2017年我县要全面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时间紧、任务重。而县扶贫办目前只有7名工作人员,人员过少,影响了扶贫工作开展。加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还没有真正专起来,有很多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既要承担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又要承担乡镇中心工作,身兼数职,工作状态堪忧。

三、加强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摸准扶贫对象,解决“扶持谁”问题。一是要严格评定标准。加快精准识别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贫困人口脱贫认定的环境状况、财产状况、收入状况、能力状况、健康状况“五状况评价体系”;扩大群众参与程度,学习借鉴花垣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四个不评”评审程序,最大发挥群众参与评定的积极作用,提高贫困对象的合理性和公认度。二是要完善数据信息。及时掌握贫困对象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动态化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更换,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的要及时加进来。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和“五个一批”要求,精心编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脱贫时间表等,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转变群众观念,解决“扶什么”问题。 一是要扶志。要充分发挥宣传动员作用,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交流谈心、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帮助其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积极鼓励其增强信心,树立自信,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同时注重用本地的先进人物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事迹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要扶智。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培育一批“土专家”,尤其要加大村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领头羊的模范带头作用,使脱贫致富成为后经赶先进成为常态。要注重劳动力的培训,坚持“治贫先治愚”,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地为扶持对象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尤其对贫困家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上学、未就业的学生)免费进行就业培训,保证每个贫困家庭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致富技术,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要注重产业的培植,立足本地实际,挖掘资源潜能,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培植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三是要扶业。要充分发挥工作队和乡镇、村干部作用,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尽可能提供相对稳定、安全的就业岗位,努力转变贫困户就业择业观念,既要避免在就业上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的急功近利模式,也要避免部分贫困户在择业就业方面,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现象。

(三)创优工作机制,解决“怎么扶”问题。一要整合资源资金。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打破行业、部门限制,在各部门专项资金总量原则上不减少的同时,合理整合财政、农畜、林业、扶贫等涉农资金项目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要理顺工作机制。农业局和扶贫办作为精准扶贫的业务主管单位,在深入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基础上,科学整合政策规定,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红利,并结合衡东实际,切实做好政策制定、数据收集、项目规划、资金筹备、检查指导等工作,确保文件下发精准、项目帮扶精准、数据收集精准、工作措施精准。乡镇政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接自来水”思想,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想方设法,积极作为,确保扶贫开发取得成效。对口扶贫的县直单位要严格按照对接扶贫要求,发挥贫困村后盾扶持单位作用,严格落实县委扶贫要求,认真扎实开展工作,保障扶助资金按时到位,确保工作取得工作实效。工作队和村干部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力军,要深入驻点村、户,结合各村和贫困户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脱贫方案,想法设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献计出力。三是是要形成工作合力。要出台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要完善扶贫信贷体制,降低信贷门槛,加强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支持和帮助。要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建立健全技术扶持体系,用足用好农业科技人员到村到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不断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同时,引导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帮扶资源向贫困村、贫困对象聚集,形成精准扶贫的最大合力,确保到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四)拓宽脱贫路径,解决“扶什么”问题。一是要兜实社会保障。要把社会保障作为扶贫兜底的重要任务,完善低保救助程序,提高养老金补助标准,落实教育医疗减免制度,健全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坚决防止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二是要加快项目建设。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针对当前“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等脱贫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农业局和扶贫办牵头,财政、发改、乡镇全力配合,强化协同联动,尽快完善相关规划,办好相关手续,抓紧协调调度,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建设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通过产业、项目建设,确保贫困村早日脱贫。三是要发展支柱产业。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立足长远、瞄准中期、抓牢短期”的原则,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和“ 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特色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等产业,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培育出贫困户增收项目。

(五)落实责任规定,解决“扶落实”问题。 一是明确帮扶责任。各帮扶单位和个人要打破以往的政绩观念,将驻村精准帮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做到“一户一干部、一户一目标、一户一措施”,为驻点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致富积极献计出力。同时要加强对所帮扶村的资金落实及项目实施情况监督,保障项目实施进程和质量。二是要配优扶贫队伍。建议县委、县政府将县扶贫办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配强配优扶贫队伍,增加工作经费,增加人员编制,确保扶贫干部能够专职专干、队伍稳定。将乡镇扶贫办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能安心工作,为扶贫工作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加强对县、镇、村、工作队等扶贫工作人员培训,提高素质能力,促进工作开展。三是要严格考核问责。要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按照《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要求,加大对乡镇、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对在精准扶贫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作为的等,要依法依规追责。同时要注重将贫困村产业发展情况纳入乡镇、驻村工作队考核范围,对在精准扶贫中做出的实绩作为干部选拨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完不成扶贫目标任务的要严格追责。

县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2: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六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