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400字十篇

思而思学网 2024-01-11 14:54:19

 【范文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鉴史才能知今,问廉才能知己。

‍‍鉴之于史,问己于廉,三省于身,厉行于事,而后才能立于民心。包拯、狄仁杰、海瑞、张伯行等历代清官,就像一座座丰碑,伫立在更迭的历史之中。时间冲刷,风雨摧蚀,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在历史的地位。这种力量根源何在?在于廉政,在于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为维护社会公正、法治注入“正能量”的人,终究会被时代镌刻、被人民铭记,实现中国梦正需要这样的“青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中华民族内心的“青天”观念不会变,被赋予了更为强烈的时代感: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一心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坚持依法治国,廉洁与清政并行。维护法律的效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制度关进笼子,让权力在太阳下运行,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深化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公平正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清官之念,念的是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念的是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念的是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念的是五彩斑斓的中国梦,念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范文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就是说如果用各种法律条文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约束老百姓,人民虽然会躲避这些规定约束而免于处罚,却不知道什么是廉耻;如果用礼法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约束老百姓,人民就会知道廉耻,并主动改正错误,遵守礼法。所以,作为一名官吏,唯有自己先遵循道德操守,才能感化老百姓,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地去遵守道德和法律,改善社会风气。

东汉的杨震,在上任的途中,路过自己从前的学生王密所管辖的县城,受到了王密的热情招待。有一天,王密拜访杨震,两人聊得很开心,一直聊到了深夜。这时,王密从怀里拿出几根金条,说是要感谢杨震的教育之恩。杨震拒绝接受,王密便说深更半夜的,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便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后来,王密为了自警,便在自己的县衙盖了一座内堂,这便是千古留名的“四知堂”!子曰:君子慎独!杨震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恪守自己的做人准则,严格遵循道德礼法,成为一代清官的典型。其实,清官就是如此,不仅在人前清正廉洁,无人之时更是洁身自好。而在清官杨震的治内,社会风气非常好,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以说,为政以德,方能使德行天下。

当今社会,之所以风气欠佳,就是因为部分官员的道德缺位,正能量不足,没有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行,以至于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要想改变我们目前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都有道德,讲礼貌,是需要为政者来带头的。因为,所有的为政者都是百姓们的榜样,都是风向标,他们往哪里去,人民群众就往哪里去,他们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人民群众就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尤其中国有七千多万的党员,遍布全国,更是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明德守法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首要准则,真诚对待群众,这样才会让人民感受到温暖,自觉弘扬美德,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如今中央提出要以德治国,就是看到了道德礼法在治理国家中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以德治国,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央领导的带领下,如果全国大大小小的官吏都能为政以德,那么,让全国人民都变得有道德有素质,构建德行天下的美丽中国,将不再是一个梦!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