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记忆观后感 20篇

思而思学网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日前已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连续播出。该片以纪实拍摄和人物采访拍摄的形式,讲述了“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等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历程。作为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使命的航天人,来看看我们的青年小伙伴如何感悟军工记忆吧!

最近观看了央视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记录片之《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看到了老一辈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爱国情,感慨之余,收获颇多。

提及1967年,脑海里浮现出国家经济萧条、民生贫困、举国艰难的景象,然而在这个困顿时期,有那么一群年轻人,凭着不服输的勇气,以及科技强军的崇高信仰,正在着手开展一个难于登天的高科技项目,研制“巨浪一号潜地导弹”。

潜地导弹由潜水艇在水下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战略导弹,与潜艇的导弹射击控制、检测、发射系统和导航系统等构成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其隐蔽性强,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便于实施核攻击,是一个国家强大国防能力的象征。然而潜地导弹的研制不但需要顶尖的军工技术,更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研制的第一颗潜地导弹“北极星”,曾花费2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当时,我们国家财力薄弱、技术落后、信息匮乏、设备老旧、经验不足,要想在这种条件下研制出潜地导弹,无疑难于登天!然而,我们不服输的科研前辈们,却毅然接受了这个巨大挑战。从总体设计师到普通工人,他们虽不是军人,却履行着军令如山的诺言,毫不犹豫的将千斤重担扛在肩上,开启了他们长达17年刻骨铭心的科研之旅。

17年中,他们曾在生活条件积极恶劣的荒漠中,在自己建造的矮小土坯房里,开始“巨浪一号”的总体设计和核心技术固体发动机的研究;他们曾在特殊动荡的岁月中,绞尽脑汁、昼夜不休,利用简单方程解决导弹发射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他们曾在普通机床上,利用独具匠心设计的特殊工具,加上精准的手工操作,加工出能与数控机床相媲美的零部件;他们曾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编制详尽的工艺规范,指导每一个装调过程,大到铸件锻造,小到螺钉安装,一丝一环都十分严谨,甚至是严苛,做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在“巨浪一号”的研制过程中,辛苦、困难自不必说,但是所有科研人员的坚定信念和我必担大任的决心,更是让人由衷敬佩。“巨浪一号”总体设计师黄纬禄院士曾说过:“中间不管失败多少次,最后都一定要完成任务,除非你的生命在成功之前结束,那就没有办法了,否则只要接收任务,就一定要成功,你能承受得了要承受,承受不了也要承受!”多么朴实的一段话,却又多么沉重的一段话,只要任务在身,不管怎样,都要承受,都要承担,都要完成,都要成功!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17年,经历了苦苦探索的17年,“巨浪一号”在成千上万的军工人的努力下成功发射,这是我们老一辈科研人的丰功伟绩,更是中国军工史上的奇迹。

当年奋战在军工尖端的科学家和设计师,如今已经步入花甲之年,很多科研老前辈,每每提及自己当年的工作,谈到自己设计的产品,无不热泪盈眶。他们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留恋自己的岗位,钟爱自己的事业,他们把整个青春,整个生命都放到了事业中。在他们的人生中,虽然他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不为人知,他们的名字也不会被后人铭记,但是承载他们毕生梦想的“巨浪一号”终将写进历史,流芳千古。

感慨老一辈为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之余,也让我想到当前的我们,当下的年轻人。现在,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源、海量的信息、精良的设备、完善的实验室、丰富的科研经验,还有什么理由攻克不了技术难关,创造不出先进的武器装备呢!站在老一辈科学家的肩膀上,让我们给自己充满力量,奔跑吧,年轻人,前方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成功也将是我们的!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