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铁血残阳观后感2篇

思而思学网

《铁血残阳》是中国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献礼电影。影片由沈好放执导。

  铁血残阳观后感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录电影《铁血残阳》正是为了迎接这一历史时刻而进入创作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此次创作的大主题。

本片以70多年前设立在沈阳的“奉天盟军战俘营”为切入视角,通过二战盟军战俘的故事,将采访亲历者,再现他们的经历与史料相结合,力图通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东方主战场的特殊关联,构建出与众不同的二战全景,并将其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告诉观众。

1931 年,在中国沈阳,即当年的奉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个时间点距中国的全面抗战爆发,即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提早了整整6年。经过查阅历史资料沈好放意识到,这一重大事件,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日军于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北大营打响的第一枪,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在此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对华侵略和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悍然发动的太平洋战争,不单促成美英荷对日宣战,也促成了26国发表共同宣言,以抗击德、意、日法西斯联盟。日本的倒行逆施终于促使欧亚两大战场合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全球拉开大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六年日本军国主义试图以武力征服中国与后八年中国的全面抗战,加在一起共十四年,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中,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并阻止其“南下”最终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中东的图谋。为此,国力薄弱的中国不仅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是这十四年的拼死抗争,使长期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团结,极大地凝聚了全民族奋起抗争的力量,并一改任人宰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旧貌,迎来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觉醒。

反映长达十四年,跨越欧亚非的二战历史全貌,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在短短90分钟之内,给观众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毫无疑问,日军当年设置在沈阳(奉天)的盟军战俘营陈列馆正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曾经关押过美、英等国高级将领在内的很多战俘,无论是日本在“以战养战”策略,从千里之外的菲律宾将战俘们转移押送到中国,还是公然违反日内瓦公约对战俘进行奴役和虐待,包括动用731部队对欧美战俘进行的生化试验,亦或是投降前秘密销毁证据,准备灭杀战俘,这座战俘营里发生的每件事,都与二战风云变幻有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联系,说这座战俘营是二战的“晴雨表”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抵御外辱,自强不息,弘扬爱国主义一直以来是影视作品中现实主义创作主旋律,其中抗战题材更是振奋民族精神,宣传英雄主义,既宝贵又特殊的创作源泉,是我们民族记忆中无可替代、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自身所具有的现实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被重新挖掘,不断地发扬光大,凝聚成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铁血残阳观后感2

北大营,是一个永久镌刻在历史上的地名。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这里向中国驻军发起攻击,打响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第一枪。然而,很少有人知道,10年之后,日军在这里设立了盟军战俘营(奉天俘虏收容所),用于关押那些从千里之外转运而来的盟军战俘。影片《铁血残阳》以珍贵的历史镜头、战俘幸存者的诉说和逼真的场景再现,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史事,成就了一部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备的优秀作品。

二战期间,日本在其本土及海外建立了18个中心战俘营,沈阳盟军战俘营即为其中之一,先后关押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6个国家的 2000多名战俘,其中包括一批赫赫有名的盟军将领和高级官员,如美菲联军司令乔治?温莱特中将、新加坡战区司令帕西瓦尔中将、香港总督杨慕琦等。日军违背《日内瓦公约》,对这些战俘进行残酷的肉体折磨和精神摧残,连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也曾介入其间。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日军甚至拟定情况紧急时进行“最终处置”“全部镇压而不留任何证据”的计划,只是因为盟军行动迅速,日军这一图谋才未得逞。

《铁血残阳》真实再现了沈阳盟军战俘营的这段历史,展现了日军的虐俘行为以及盟军战俘的抗争。不仅如此,影片的镜头还延伸到战俘营背后的历史,包括日本如何走上太平洋战争、珍珠港事件、菲律宾作战、巴丹死亡行军、密苏里战舰受降、东条英机自杀等,以更广阔的视角展现了日军的残暴行径。影片在再现日军残暴的同时,也揭示了日本下层官兵的狂热和愚昧、上层人物的虚伪和欺骗。愚昧加狂热是人性堕落的开始,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灾难的开始,一切罪恶和暴行都可以从“为了天皇”和 “为了国家”中找到放纵的借口。《铁血残阳》没有止步于对史料的揭秘,而是力图发掘隐藏在残酷战争背后的启示,一方面展现战争中人性的堕落和泯灭,一方面弘扬人性的光辉,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野蛮,显示了人间正道。

这是一部史料价值突出的影片。除了查阅现存于吉林、辽宁档案馆的日本宪兵队及日本关东军档案之外,摄制组还奔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搜集资料。尤为难得的是,主创一一搜集在世的美国战俘营老兵信息,先后对18人进行了采访,这一抢救性工作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资料。此外,对当年战俘营日军看守和相关日军官兵及家属的采访、对日本世界和平组织成员的采访,也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说服力。

这还是一部具有艺术创新的影片。由于年代相隔久远,现存的影像资料已难以建立起完整的叙事链条,影片采用了场景重现的手法,依据战俘营老兵的回忆,以演员表演的方式展开细节的描述。这些场景重现的镜头弥补了影像资料阙如的缺憾,填补了史料断裂的空间。这一手法兼采文献纪录片与故事片的优长,既让观众看到许多难得一见的历史画面,又以情节丰满的故事增强了吸引力,最大可能地保持了影片的真实性,避免了无根据的虚构。

国际合作的摄制方式,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中方导演沈好放和美方导演李察?路易斯?安德森联合执导,制作了这部上乘之作,为中国电影界乃至中国文化界,将中国声音有效地传播到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