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海棠依旧观后感

思而思学网

海棠依旧观后感(一)

7月12日,县委宣传部召开《海棠依旧》观后感座谈会。东汪镇、耿庄桥镇相关负责人及1966年地震亲历者,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部分文化名人参加会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风杰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就泥坑酒业参与拍摄的《海棠依旧》观后感受、泥坑酒业文化品牌打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发表了意见。

李风杰指出,《海棠依旧》作为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重点作品,由我县宁纺集团泥坑酒业公司参与拍摄,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是泥坑酒业的骄傲,也是宁晋的骄傲。泥坑酒业公司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倾力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县内企业做出了榜样。各部门要认真组织观看《海棠依旧》,缅怀一代开国领袖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为党、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不息的光辉形象和公仆精神。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唱响“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的主旋律,抓好“双年”活动,为决战“十三五”,打好“翻身仗”贡献力量。要通过《海棠依旧》的热播,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宣传泥坑酒业公司,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进一步宣传宁晋、推介宁晋。

海棠依旧观后感(二)

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竞相绽放,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汇成一支牵神动魄的交响曲,这是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中一再出现的画面。剧中的周恩来说:海棠花质朴而不失艳丽,它们很团结,所以生得很茂盛。很明显,这里的海棠花已经与神仙、贵妃,与断肠、思乡之类的传统寄托无缘,而被赋予一种崭新的意蕴。正是这一意蕴,成为我们把握编导创作意图、探究人民总理精神本质的一把钥匙。

编导以海棠花那样的质朴风格,真实再现了周恩来自1949年进京到1976年逝世的实践历程,力求在多侧面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中展现人民总理的崇高精神境界。看这部片子,人们对于人民总理的所有记忆,如浩然正气、两袖清风,赴汤蹈火、临危不惧,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举轻若重、无微不至,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都从意识深处激活,情不自禁地在音像与历史的穿梭回荡中生发感动、净化和思考……

然而,周恩来何以能够在风云变幻中表现出如此高贵的品质,何以能把共产党人之为共产党人的伟大体现到如此令人景仰的高度?作品告诉我们,最深刻的动因,就是那种融入整个生命的人民主体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早在青少年时期,周恩来就立下“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的远大志向。正是在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实践中,他才得以和毛泽东等其他共产党人一道,探索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道路,锤炼出为人民服务所需的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

剧中的人民群众,无论是八奶奶作为个体表现出的深明大义,还是抗洪、抗震群众作为集体表现出的奉献牺牲,都是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一句“我们的人民多么可爱”,就是周恩来的人民主体观的情感化表达。只有确立这样的主体观,才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邢台大地震时,周恩来赶到白家寨慰问受灾群众。当他发现群众面对寒风时,便立即让群众转过身去,自己则站在迎风一方对群众讲话。这不是艺术虚构,而是取自邢台人民至今仍在传颂的历史真实。人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这类不经意、不做作的自然举动,才格外真实、深刻地表现出人民总理为人民的赤子情怀。它毋庸置疑地表明,在人民总理那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绝不仅仅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已经渗透到情感、情绪直至无意识层面,成为一种本能地支配行为的精神。什么叫群众观念、什么叫群众路线,什么叫人民公仆、什么叫人民领袖,从周恩来身上可以得到典范的回答。我们不难理解:西花厅那灿若繁星的海棠,就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周恩来心系海棠,正是他心系人民的诗意升华。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显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不忘初心,继续真心实意地依靠人民、全心全意地服务人民。有道是“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这,正是《海棠依旧》发出的热切呼唤。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