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王学圻观后感【精华篇】

思而思学网

 本周《朗读者》将以“第一次”为主题词。思而学教育网整理了《朗读者》王学圻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2017年《朗读者》王学圻观后感【篇一】

本周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将以“第一次”为主题词,邀请到戏骨王学圻、航天英雄杨利伟、作曲家许镜清、作家刘震云、京剧余派女老生王佩瑜、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等嘉宾,与大家共同走进值得回味和感恩的“第一次”。

王学圻讲述第一次当导演的经历

提到王学圻,大家首先会想到这位资深老戏骨塑造的军人、硬汉等形象。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在1998年的时候也当过电影导演,拍的是舞蹈家杨丽萍的故事,名叫《太阳鸟》。

时隔近20年,王学圻在《朗读者》与大家分享他第一次当导演的故事时,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神情凝重,时而滔滔不绝,时而陷入沉思。“这是自己第一次做导演,所以从前期筹备到最终成片一共花了5年的时间。

在这5年里,几乎放下了其它所有工作,期间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对于我来说是一段痛并快乐的经历,记得每次送审甚至连出租车都不敢打。”王学圻坦言道。他会朗读什么?又将把这段朗读献给谁呢?

2017年《朗读者》王学圻观后感【篇二】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

2月15日,《朗读者》媒体见面会在京举行。发布会上,董卿爆料节目嘉宾王学圻将于今年再次担任导演,王学圻顺势邀请董卿未来有机会一起合作拍戏,并调侃董卿在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中表现地非常好。

2017年《朗读者》王学圻观后感【篇三】

文学作品“最正确的打开方式”,莫过于朗读。通过声音??这种语言最原始的表现方式,聆听字句背后作者的情感表达,这样才最真切动人。在信息爆炸时代,巨量信息流冲击下,人们变得无暇朗读,“碎片化”、“读图”等信息获取方式挤压着朗读的存在空间。以至于我们一度忘却了最后一次朗读文章是在何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今春电视节目“朗读者”亮相银屏,颇受关注。受邀嘉宾带来自己的故事与选择的文章,登台动情朗读,分享自己的独特经历,唤醒观众的朗读记忆,同时又将观众带入各自情感世界,与其同哭同笑。

热度背后,不乏热捧:观众们通过这档节目找到久违的朗读体验,将其视作文化精品。但面对日益萎缩的朗读生活和国人并不高涨的读书热情,一档电视节目,能够拯救我们日渐远去的朗读吗?或者,这样一次文化尝试,又能带来怎样的思考呢?朗读者在继续,朗读的故事也在继续。

不能忽视的朗读危机

只有濒危物种,才会受到保护;只有将近灭绝的动物,才屡次在银屏亮相。人们不会关注一只麻雀的生死,也不会顾及一只牛羊的情感,往往因为其数量庞大,而且寻常可见。“朗读者”出现,透露着一个事实??我们已经与朗读渐行渐远,一旦走出校园,可能终生也不会朗读一篇文章。

2017年读书日期间,2015年度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公布:当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今年4月将发布2017年相关数据,预计数字不会有太大波动。在阅读已经不甚兴旺的时代,声情并茂,生动悦耳的朗读更弥足珍贵。

朗读不会灭绝,只会与我们渐行渐远,直至我们想不起来最后一次捧起书本,高声朗读的记忆。随着这种文学审美方式的落寞,以朗诵为代表的严肃文学阅读难免相应缩减,加重了读者与严肃文学间无形的隔阂。面对现状,以电视节目面貌出现的“朗读者”能做些什么呢?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