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多篇】

思而思学网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入行超过四十年,是影史上作品最丰富的演员兼导演。思而学教育网整理了《我们为何二战》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一:

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据以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七部影片:

1、《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

2、《纳粹的进攻》(Nazis Strike,1942)、

3、《瓜分与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

4、《英国战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

5、《俄国战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

6、《中国战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

7、《战争迫近美国》(War Comes to America,1945)。

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在对美国入伍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英国战役》收到了显着效果。入伍士兵在观看这部影片后,反英情绪大为削弱。由于大部分美国士兵是前往英国的,所以反英情绪的变化被认为是非常宝贵的成果。另外,卡普拉还组织了一些电影摄影队,开始拍摄面向部队的新闻片《陆海军杂志片》,并且与英国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摄了《突尼斯的胜利》(Tunisian Victory,1944)。美国战争纪录片中最为着名的作品大多都是关于陆军的,陆军情报局海外分局的电影科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

系列片《我们为何而战》的内容涉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影像也来自许多国家,犹如一部现代史缩影。这些影片在美国国内起到了“军号” 作用,在美国之外则履行了外交职能。在这些影片中,“同盟国”的观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词加以概括的,这种做法虽然把许多不恰当的问题完全置之度外,却也成为了这些影片在同盟国大受欢迎的重要理由。《英国战役》根据丘吉尔的命令在英国广泛放映,《俄国战役》则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在苏联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摄影队拍摄的影片并非全都获得了好评,比如《中国战役》把蒋介石描写成确实统治着当时的中国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这部影片在发行之后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认识你的敌人:日本》(Know Your 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后根本就没有得到发行,根据导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说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写成了战争罪犯,而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天皇又被认为是维持秩序的助手,而且这种状况在战后还要继续下去。

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二:

今天推荐的电影,是同为一个导演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姊妹篇,于2006年上映,从硫磺岛战役双方交战国各自的立场讲述这场战争,分为上下两部的电影并不少见,但像这样从两个不同角度叙述同一事件的“联体电影”却是史无前例的大胆尝试。

《父辈的旗帜》以美军的角度来表现硫磺岛战役,其中掺杂着诸多讽刺和对英雄主义的反叛意味;而《硫磺岛来信》是从日军的角度来叙事的,以一个对国家失望一心想着活命的日本士兵为线索来贯穿始终,关照了战争下的人性,对战争进行了极为深刻的而又内敛的反思与批判。

无论是《硫磺岛的来信》还是《父辈的旗帜》,重点都不是战争,而是战争中体现的战争自身的丑恶与人性的光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展现美日硫磺岛攻防战。较为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值得一看。

不是平铺直叙的歌功颂德,而是人性旗帜的飞扬。

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三:

纪录片《我们为什么而战》这是美国军方第一部奥斯卡金奖记录片,这是一部是一部真实的新闻短片, 目标是制作一系列有据可查,事实确凿的电影,向军中将士说明美国参战的原因,以及为之战斗的意义。

分享给大家的是该系列纪录片的第六部《中国战场篇》,影片讲述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片中包括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在美国国会的精彩演讲, 饱受蹂躏的南京城, 以及陈纳德将军领导的飞虎队等珍贵历史资料.

“这是1937年9月的上海,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新的战争,这是对无辜平民百姓的轰炸,为什么中国人要无辜地死在日本的炸弹下,要找到这个答案,必须要先了解一下两国情况...”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