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事迹观后感范文精选【三侧】

思而思学网 2024-01-14 09:13:53

观看了《张伯行》,给我感受很深。“做官为民”是张伯行始终坚持的原则。在山东济宁时的开仓放粮,江苏按察使时不畏权贵,痛绝腐败之风,因为他的浩然正气被康熙委以福建巡抚的重任。以下是思而学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张伯行事迹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张伯行事迹观后感范文

大型新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是河南省继《全家福》《九品巡检暴式昭》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廉政大戏,是河南豫剧院打造的“廉政文化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它以古鉴今,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骨、有情有义有担当的艺术化的主人公形象。该剧以康熙年间江南科考案为切入点,描写了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与总督噶礼等贪腐势力展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部历史剧是“反贪腐”的好教材,告诫我们要以廉政准则为镜,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做到“慎始、慎权、慎独”,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才能保持职务行为上的廉洁性。在现实中,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不顾廉政准则的约束,或利用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或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和身边人谋取利益,或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等。

在当下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时时对照廉政准则这面镜子,自觉抵制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清正廉洁。通过这次观看廉政历史剧,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对照先进找差距,反观腐败鸣警钟,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坚持公道正派,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争做一名合格共产党人。

篇二:张伯行事迹观后感范文

大型新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是我省继《全家福》《九品巡检暴式昭》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廉政大戏,是河南豫剧院打造的“廉政文化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它以古鉴今,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骨、有情有义有担当的艺术化的主人公形象。该剧以康熙年间江南科考案为切入点,描写了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与总督噶礼等贪腐势力展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张伯行为官廉惠清正,首先体现在他关心民生疾苦、主动无私地去爱民助民上。他本在康熙二十四年就进士及第,授职内阁中书,又改中书省中书,但因遭遇父丧,一直守孝在家。康熙三十八年仪封大雨,城北黄河大堤被冲,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当时的张伯行只能算是一介平民百姓,但他以民生安危为重,独资招募民工堵修大堤,避免了灾害的发生。河道总督张鹏朋十分感动,上书皇帝请求让张伯行以原有职务督修黄河。张伯行接到圣谕,督修南岸堤200里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工程,没拿皇家一分薪水,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康熙四十二年,在家守孝七年的张伯行方因治河有功而授官山东济宁道。这时山东正遭大灾,为了救苦救难,张伯行从自己老家运来米面和钱物进行义贩,使济宁百姓免于饥寒。

康熙又命令他分道贩济演上、阳谷两县,他开仓放粮22600多担,把临近的几个国家粮库都放空了。当时的布政使指责他擅自动用国库,要弹幼他,他据理力争:“皇上命我分道治贩,怎能是擅自动用?皇上对灾民受困万分伤悲,你认为库谷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康熙认为张伯行安抚了百姓,宣扬了圣德,心系百姓的人怎会不让人敬仰?

看张伯行写的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一字诗”自此不胫而走。

该剧以廉为荣、以廉为美,用传统戏曲讲述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廉洁故事,通过观看戏曲,使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震撼心灵的廉洁教育,让干部群众享受了这一廉洁文化大餐。

篇三:张伯行事迹观后感范文

日前,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文化厅策划创作,河南豫剧院一团承演的新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成功搬上舞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张伯行(1651-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为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留下了名扬后世的《却赠檄文》,又称“一字诗”,康熙称誉其为“天下清官第一”,并先后3次题写匾额褒奖。在江苏巡抚任上,力革官场歪风旧弊,不惜冒死力查江南乡试舞弊案,引发督抚互参被免职,后真相大白官复原职后,当地百姓焚香结彩,拜龙亭庆贺者至数十万人。雍正即位后,对张伯行亦很敬重,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升张伯行任礼部尚书。病逝后,雍正皇帝赐谥号“清恪”,准其从祀文庙。

3月18日,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豫剧《张伯行》紧扣讲话精神,以古鉴今,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骨、有情有义有担当的艺术化的主人公形象。该剧源于历史而又不拘泥于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历史、品鉴历史,回应现实、启迪现实,着力表现张伯行至真至诚、至情至性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怀。张伯行一生经历丰富,功绩卓著,是廉洁自律的清官、不畏权贵的斗士。以江南科考舞弊案为故事主线,以江苏巡抚张伯行与两江总督噶礼的正面冲突为主要矛盾,展开了一场廉洁与贪腐、正义与邪恶的惊心动魄的交锋,以点带面地刻画了张伯行的精神与人格。

我们每位党员干部都是经过党多年培养教育,更是需要具备张伯行身上的品质。要以身作则,要放眼远看,算好政治账。在张口的时候要想一想该不该吃,在迈腿的时候要想一想该不该去,在伸手的时候要想一想该不该拿。如果利用职权捞取不义之财,违纪违法,不仅心理上要担惊受怕,而且一旦暴露,就会受到法律治,可能连现在的工作机会和待遇都要失去,情节严重的还要受牢狱之苦,值得吗?

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很不容易,理应为人民群众服务。那些违法违纪者在法庭都很后悔,平时廉政学习、廉政承诺讲虚话、搞形式,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差。不仅辜负了组织上多年的教育培养,也失去了自己的人品,同时抛弃了党性、良心、家庭和事业。我想一个人工作进步,事业有成,家人团圆,上贤下孝,这应该是人生幸福的真正体现。那些违法违纪者不仅是个人的前途和自由,而且给他的家人和亲人带来了痛苦。

我们每位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珍惜幸福,时刻绷紧清正廉洁这根弦,才能真正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