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以描述事件为轴,以刻画人物为轮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画卷就这么徐徐展开。下面是相关八月一日观后感500字,快来围观吧。
八月一日观后感500字【篇一】
“明天,是8月1日,起义时间定在凌晨4点,口令:山河统一!”
“今天,是8月1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革命军队,在南昌诞生了!”
周恩来同志在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后的两句台词,将整部影片,定格在八月一日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国民党宁汉分裂后相继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事变,清剿共产党员,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停止了中央委员会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领导后,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影片以周恩来同志为主视角,聚焦于发动起义前共产党控制的军事力量如何汇集南昌,以及革命人的内心纠葛。南昌起义是一次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赌注,起义前夕张国焘还对周恩来说,如果起义失败,之前付出的一切都将功亏一篑。影片用回忆的手法将在上海发动起义的画面一一呈现,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却又倒进血泊。然而南昌起义这个赌注又是不得不进行的,当周恩来同志说出离开妻子邓颖超前的那句话,“只要革命有后,我们无后又何妨”,深深触动了屏幕前注视着这个历史时刻的我,更不用说处于那个时代的革命人,定会更加坚定脚步,负重前行。
影片让我认识了一个拥有丰满人格的贺龙,有情有义,有血有肉。这个贺胡子,扛着好几杆枪,凭着个瘦弱的身躯和坚定的灵魂,在烈日下一圈又一圈的跑着,绕进了每一个战士和党人的心里。他和周恩来的英雄相惜,他对手下的敬重情谊,他对普通人的宽仁厚待,正是当时每一位党和军队领袖的精神侧影。
影片也刻画了许多与革命息息相关的小人物,但他们又同时不是小人物。贺龙手下的营长魏老三,战士李虎子,还有个无名无姓为了一杆枪加入革命军的女同志,他们可能想的没有太多,可能没有读过共产主义,但他们正义,他们热血,他们有自我判断,追随正确的领导,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当影片最后一幕出现,战死的魏老三还死死的扶着象征革命的红旗,这面红旗,已经在无数人心中缓缓升起。
以描述事件为轴,以刻画人物为轮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画卷就这么徐徐展开,当生硬的文字史料变成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当平静无奇的叙述变成辗转纠缠的心理斗争,当思想化为行动,我想,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和即将成为党人的同志,都应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心和魄力,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才会永久的萦绕在共产主义大地的上空。
八月一日观后感500字【篇二】
战斗场面比较以前的同类型片子是有突破,尤其是开头不久的战斗和骑兵的冲锋,较有视觉效果。但是剧情太平淡,没有高潮,也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灵的桥段。演员的外形感觉与心目中的历史人物有差距。贺龙太瘦,刘伯承太胖,周恩来太老,叶挺太帅,汪精卫太丑。陈独秀和张国焘还是有点脸谱化的感觉。我也觉的剧中的爱情戏和小男孩的戏是画蛇添足,是败笔。
片子成年人看起来太假,太小儿科,缺乏深度。小孩看起来太血腥,比如悬挂示众的人头、战斗中的残酷等。再说,小孩如果没有大人的指导和解释,他也搞不清楚剧中走马灯一样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至少小学生绝对理解不了。所以,影片犹如鸡肋,两边都讨不了好。
八月一日观后感500字【篇三】
说实话,战争场面还可以,相对于大部分国产战争影视题材来说,八一厂的功力还是不错的,无论是从骑兵冲锋,还是从士兵冲击队形、散兵线来看,还是和现实相差不大的(当然不可能全部按照现实来,拍出来没法看),武器也符合历史考证,汤姆逊、布伦轻机枪等等,确实在北伐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国产类似影视作品跳不出的框框就是那些历史人物、政治性太强,高大全等等(貌似只有亮剑和历史的天空是例外)。
这片子比夜袭值得一看,虽然看片花很猛,后来发现只有两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