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树先生观后感影评【全文】

思而思学网 2024-01-11 20:29:45

《hello!树先生》触动了人们的内心同样身为农村青年的一种感受,它反映了农村最低层的一些小人物。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Hello,树先生》观后感影评,欢迎阅读。

电影院,一百几号人的场子,三个人观看。

《Hello,树先生》说不上好,却值得一看。我这么说的意思是,它有某种难言的品质,那是属于纯粹体验的部分,导演显然在表达什么,与文字有所不同的是当导演将自己的意思用影像呈现之后,这份用意也就从文字的表观抽离,成为每一个进电影院的观众他自身独有的体验。所以,此刻当我尝试用文字去诠释它的时候,就会碰到困难。一份体验,如同所有的感官感受一样,脱离于文字之外,而上升到了音乐的高度。我只能尝试着用文字来接近这份体验,尽量让它具体化,即使在我知道这种转述只会使得原先的体验变得不再纯粹,但我愿意一试。

我并不喜好前半部分,毕竟出彩的是在后面。在我看来,电影在一上场就企图架构起整个故事的结构,所以在一开始导演就努力而节俭地铺设开对发展必要的铺垫,但很可惜这些场景散乱而随机,这一情况持续很久,直到后来树先生的离开主线才渐渐浮出水面。由于主线的不明显,导演试图将开头处理成碎片式的结构,既做对后文发展必要的铺垫,同时节省空间。但个人认为铺垫还不够,比方说父亲和哥哥的故事可以再丰富一些,因为照后文看来,这一事件是树先生发生转变的关键,前文这么不明不白,一笔带过稍显不足。另一方面,在开初的事件构思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编剧为故事而故事的明显痕迹,因为要交代一些东西,于是设置了一些场景,这种戏剧性的缺乏使得电影在开头显得像石块般生硬。或许缺少的只是某一巧合来将这些事件连接起来,好的戏剧性处理能让观众觉得巧妙。很可惜这部电影没有。

整个观影下来,不太能让人接受的是树先生上县城这一桥段。肯定是有某些事件让他萌生了离开的念头。如果把这些原因归结为村人的冷漠,多少有些差强人意。对于树这样一位人物,让他产生痴呆病状的原因除了父亲与哥哥这个意外之后,只能是天生的。对于前者,影片没有交代,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后者。一个从小到大都如此生活在村子的人,只是说碰上了某些事情,比方说,丢了工作,被人侮辱……就萌生离开的念头是说不过去的,即使导演很用力地描述了这些变机,但很难说服人。但是如果有人说,树是不正常的,他的行为不能被解释,若是如此,导演对变故的安排又是为何,难道只是为了后面的戏剧性发展?

同样,树在省城的转变也让人不可理解,而且导演还安排了一场艺馨(系树朋友,校长)与他妻子吵架的场景,转变是因此吗?还是说孩子的纯真影响了他,不得而知,反正从电影里我没有感受到。

整部电影的转机出现在树与弟弟斗殴之后,那是树新婚的前一夜,因为弟弟没有借到老板的车,树觉得是弟弟没用,双方产生争执,最后导致树被殴至昏迷。然后父亲与哥哥的幻觉出现了,整部电影也从写实风格转变到了超现实主义。这两者的衔接很和谐是因为后半段的超现实并非惯常认为阴暗诡异的强烈风格,而只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进了树的幻觉。

几天之后,树就通灵了,他从死去的哥哥那里得到了未知的信息,可以预言事态的进展。这是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死人从树的潜意识里映射到了现实生活中,坐在影院里的我们就能感受到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奇妙体验。这一部分超出文字的范围,是纯个人的体验,也就只有电影,可以全面地将这种感觉受传达出来。

事态发生了变化,树被人们抬为高人,原先看不起他的人反而屁颠地来求他帮助。最后是在一场与妻子的幻觉中,电影就此结束。树并不悲苦,导演给了他一个美丽的结局。

《Hello,树先生》不会适合那些总要寻求解释的敏锐头脑。一颗探求的心本身是好的,但被结果给限制住,必将影响对电影的体验。我并不希求一个解释,观影本身就是一次美妙的体验。感觉时间停滞了,过去了好久好久,电影还在那里播放。

同样,《Hello,树先生》也注定不会吸引大众眼球,中国也毕竟不是法国,人们对于艺术的喜好还没有深到骨子里,文艺片没有市场,票房也只是随着口碑在水涨船高。这种现状很无奈,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上映的电影列表里要塞进满满的进口大片,而一些制作精良,用意深刻的电影却远离人们的视线,甚至被埋没。我想的是,电影和观众,一个是商品,一个是消费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观众的口味决定了电影市场,同样,我们也需要用电影来培养观众。但愿这不只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是真正有人在这么做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