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片中主人公名字叫做 WILL HUNTING),香港译成“骄阳似我”。本片不仅仅获得了1998 奥斯卡奖的最佳男配角:罗宾 威廉斯 ,最佳原创剧本:马特 戴蒙 和本 阿弗莱克 ,还获得了多项其他电影大奖。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心灵捕手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心灵捕手观后感
这是一部让我感动至深的电影。关于天才,关于人生。影片开头对于主人公天赋的发现及家庭背景并未做惊奇地描写,而仿佛是自然发生的事。在麻省理工做清洁工,实则对高等数学的狂热。有一帮社会最底层的难兄难弟,冲动,斗殴,实则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兰博教授与主人公戴尔
影片的起伏点在于兰博教授为因斗殴面临坐牢的戴尔保释,并为其提供学习高等数学的机会和心理辅导,并最终碰上作为心理学教授的西恩。此时戴尔的天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从前几任心理医生的著作中即可研究出对方的弱点,对其攻击。唯有西恩教授在遭受同样的侮辱及愚弄后,依然放下身段与其交流,用自己的人生及经历来感化戴尔,并最终得到亦师亦友的关系,自己的情操得到升华,心结也得以解开。
我从影片的后半部分即开始流泪。是因为我钟情于思想性的影片,久违了这样的片子;是因为被主人公的经历触及,回想起自己的人生低潮期;是因为被西恩教授用人生的感悟去感化戴尔时流露的真情感动,追忆起自己是如何走出那段低潮期的。
西恩教授采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戴尔,刺激戴尔
关于人生,关于真诚。年轻气盛的戴尔,凭着自己的天赋把教授们耍得团团转。从表面上看是这样,其实反映出戴尔因家庭暴力引起对别人的不信任。而当西恩教授用亲身经历来与戴尔分享时,表现出极其真诚的态度,从而教育戴尔与人相处最基本的要素是真诚。爱情亦如是。
2位教授在为天才的前途争论
关于天才,关于成长。影片还有一个焦点--天才的成长。天才是该自我成长,还是给其规划道路。这个课题其实会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不管你是父母,还是子女。本片给出了答案:自我成长,并加以一些辅导。庆幸的是,我也在以这样的轨迹在成长。
篇二:心灵捕手观后感
今天是周三了,但实验室还是比较清静。于是看了下《心灵捕手》,运气很好,是部好片。自从看了几部中国片后,对电影都没兴趣了。本来就偏爱欧美剧的我,看到这部电影心中小喜啊!
故事让我两次热泪,一个是will说i dont love you时,他明明喜欢的却和往常一样拒绝了对方,拒绝打开自己的心扉,直到片尾他放弃了工作去追寻她,结局很是完美。再次流泪是在心理教师说 its not your fault的场景时,N个重复,每次都有不同的味道,他流泪了,我也热泪了。
片中的歌很温柔,让内心沉淀。 昨天将哥说,五一前觉得五一很长可以干很多事,但过去了就觉得是一眨眼的功夫。我忽然有种领悟的感觉??时间不以我们任何行为而停留或加速,人是活在当下的,因此要享受活着的每分每秒。呵呵,我老了,心态真的很老了。。。我能成为一个有大用的人吗? 7月8号,GTL要去美国了,好孩子,哈哈,“用功狂”的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管以后怎样,是个品质好的人。 不多?嗦了,大家都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吧! 以前很喜欢“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岁天边云卷云舒”,能理解,但不能很好去体会。现在就让我慢慢品味如此的人生吧!加油!
篇三:心灵捕手观后感
美国影片《心灵捕手》,又名《骄阳如我》,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互动与救赎的故事。在MIT作清洁工的男主角威尔是个智商超人的数学天才,他可以很成功的运用自己的天赋完美的解出那些数学题。却是一个在哈佛的教室门外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他轻而易举的解出了教授研究了2年的数学难题.贫寒的出身以及幼年遭遇形成他自我封闭的性情,可对于自己的生活却是一团糟。
他打架,偷窃,殴打警察,甚至要被捕入狱,并以叛逆不羁的行为来掩饰自卑、宣泄苦闷。兰博教授无意中发现了威尔的天赋,他将面临监禁的威尔保释出来并担当监护人,关键的时候西恩教授帮了他一把。
期望威尔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异禀,以实现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价值,要求他帮助自己在数学上功成名就,条件是他可以帮助威尔脱离失败。殊不知,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威尔想要的,无奈中,兰博教授求助于其大学好友西恩,请他开导并救助威尔。西恩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威尔经历了一番“心灵的碰撞与互动”。最终开启了这个天才青年封闭又脆弱的心灵......
并非和许多好莱坞模式的浮华大片一样,这样的一个天才运用了自己的才能,换来了金钱名誉,最后还抱得美女归。相反的,心灵捕手并没有在威尔的天赋上大做文章.最重要的应该在于心灵,或者说友情。
心灵捕手,每个人都想看透别人在想什么,每个人同时都不想被别人看透,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故事,痛苦,有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伤口。
这部电影没有眩目刺激的场景,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好看而耐人寻味。它的所有价值和精彩之处蕴含在影片的主题、人物关系和演员的细腻表演中。最核心的看点是西恩如何开启了威尔的心灵之门,使之走出由于童年创伤所导致的心灵樊笼,能够有勇气去感觉生活、更积极地面对世界,勇敢地踏上追求真爱并与红尘相容的人生之路。而马特戴蒙与罗宾威廉斯这一老一少反差强烈但又默契和谐的精彩演绎,则使这部可能会流于平淡的影片熠熠生辉。
一部内涵深刻的电影,需要一个丰富而细腻的内心去解读。
威尔,有着不被人知的苦痛,他就这样孤独的生活了二十年,有着几个旁人看起来同样喜欢打架、喝酒、抽烟、说粗口无所事事的朋友。他最好的朋友查克,那个看似对未来对生活不抱期望的人,在工地边用尽可能不在乎的语气说:“你是我的挚友,别误会我的话。20年后如果你依然住在这里,还来我家看电视,陪我做工地工作,我会宰了你!我并非出言吓你,而是言出必行!你有才华,我们谁都没有,你不是欠了你自己,你是欠了我!明天醒来我即使50岁了,但我依然要做这种工作,那倒无所谓;你却有个黄金机会尽展所长,你没胆量去做,简直一派胡言,我若有你的才华,我什么也肯做,那群狐朋狗友也一样,你再留在此地20年就是侮辱我们!每天我开车到你家门接你,我们出去喝酒谈心,的确开心,可知我每天最渴望哪段时刻吗?就是我下车走向你家门那十秒,渴望着我敲门时你已经离家远去,连一声到别也没有就离开了,我所知不多但我知道我有过这种想法。”
也许他其实真的明白威尔,细节的流露,希望他过得比自己好。也许这就是友情为什么伟大,没有占有,没有私欲,有些人说朋友是两肋插刀,有些人说朋友是心灵伴侣,但真正能做到无私的人,又有几人呢?
西恩教授在为威尔请了几位心理医生治疗都失败之后,把他带到了西恩的工作室。
在西恩之前被请来的那些“名医”们虽然各个声名显赫,但是他们的自我定位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拯救者,那种隔离、冷漠和居高俯视的态度虚伪而令人反感。所以,心理医生首先要对“患者”开放自我的心灵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和通感、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成年人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由于生活中所经历的伤痛、磨难或是挫折,大多会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种隔离的“套子”往往会像坚冰一样又冷又硬。在影片中威尔的“套子”是他异乎常人的才智和他借此对他人的揶揄嘲笑,而西恩的“套子”则是隐遁于世。打破这层坚冰不应该靠花样百出的疗法或技术,而恰恰靠的是像西恩那样率先敞开心扉、给予信任,靠的是那温暖和煦的“骄阳如我”。
西恩的可贵,在于他懂得“给予信任”,并在信任中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
西恩,一个看上去颇为和善的老头,于是,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合拍的人开始了相互猜心,想要在心灵捕捉上战胜对方。威尔自恃才高,但是这次这些伎俩在同样博学的肖恩面前却不起作用,两人就开始了长期的心理对峙。
在一次次的沟通,争吵,冷战,妥协一直到最后的成为真正的心灵挚友。只有这两个人明白他们之间有种共同的东西,其实都原本是单纯善良的人,只是一些难以对别人提起的伤痛,让他们忽略了自我,迷失了自己。
当影片尾声,查克象平常一样开车去接威尔,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时,那种既伤感又高兴,既不舍又由衷的欣慰的情感的流露,让观众体会到其实威尔有着怎样的财富和幸运.
影片的最后,心灵释放后的威尔告别了朋友,道别了西恩,也作别了兰博教授给他安排的人生规划,他开着车上路了。他要去哪里?是去追求爱情,还是在追寻一条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
威尔的车最终驶向了哪里?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威尔已经有能力去选择他的生活道路,并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