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观后感范文2000字【多篇】

思而思学网

影片《时时刻刻》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千丝万缕的联系。该片于2002年12月18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获2002年奥斯卡奖。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时时刻刻观后感范文一

“啪”的一声灯亮了,仿佛用力地想要把之前的阴郁驱散。我眯了眯眼睛,直觉地拒绝这现实的干扰。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屏幕上刷刷向上的字幕迷惑着人的视觉,重复着宁静和压抑的音乐一直充斥着耳膜。人群开始闹哄哄地散去。我还昏昏忽忽地坐在椅子上,转过头去看看同伴,接收着对方眸子里同样的迷惑。

走出电影厅,我大口大口地吸着冷空气来解救脑袋缺氧的窒息,眼前的世界有种恍惚的不真实,电影《时时刻刻》的一幕幕还在我头脑里肆意地交错着。

《时时刻刻》是小说的改编,电影讲述生活在二十世纪不同年代不同地方三个女人的不同故事。20年代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正在构思小说《多罗威夫人》,生活在50年代加州的劳拉有一个儿子理查德还孕育着另一个新生命,她手边常常放着一本小说,就是《多罗威夫人》。2001年纽约的克莱丽莎,她这一天的开始是去花店买花,为下午为了患癌症的前夫开的派对作准备。这时,电影镜头似乎不经意地交错着,作家弗吉尼亚在自己的小说上写着:“新的一天开始,克莱丽莎决定自己去买花……”

杜拉斯说过,写作是一种暗无天日的自杀。影片中的弗吉尼亚就是和她笔下的人物一起走向宿命。她的脸苍白而瘦削,头发凌乱,手中的烟一支一支深深地吸入肺里,地上散落着一地的稿纸。她长期受着精神病是折磨,在现实世界和她所创造的小说世界中不断到投入与抽离,她有点神经质不断重复一句话:“在我的小说里,一定要有人死去,一定要有人死去……”她躺在一只垂死的小鸟跟前,脸贴着地,眼神空洞而无力,还有致命的无奈。她说,“我要杀掉我书中的主人公。必须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价值。”后来,她把自己也杀了。在那个有着温煦阳光的下午,她一步步走向湖的深处,和深爱着她的丈夫永别。其实,生的迹象在弗吉尼亚身上也有体现,她不但把自己整个地投入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一天早上她还从家里逃出去跑到车站,对着焦急赶到的深爱着她的丈夫歇斯底里地宣泄自己这几年生活的压抑:“一个人不能靠躲避生活来寻找宁静!”她渴望离开乡村,返回伦敦,或许只有在伦敦那样的喧嚣与激烈里她才感觉到自己活着。

劳拉看似什么都不缺,她家庭完整,丈夫优秀,孩子乖巧,是邻里眼里幸福女人。可是她心里却一直那样的焦虑和无助,数十年如一日地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煎熬。她的生活就像没有波澜的平静海面,可是却望不到能照亮希望的微弱灯光。她像深深地沉在海底,透不过气,苍白的脸总是有无缘无故而又流不尽的眼泪。劳拉手边的小说就是弗吉尼亚的《多罗威夫人》,这似乎成为了她无望的和不自觉的痛苦的安慰。而得了绝症的邻居凯蒂的来访是她彻底崩溃的导火线。她身体止不住的颤抖,把给丈夫做的生日蛋糕狠狠地摔进垃圾桶里,就是对着自己的儿子,她也失控地喊:“你看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被美丽生活的表面所掩饰的内心空洞在顷刻间揉碎。她抓了一大把药放进提包里,把儿子交给邻居后,就自己开车去旅店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最后的时刻,陪伴她的还是那本《多罗威夫人》,还有肚子里孕育的新生命。可是最后,面对如此的痛不欲生,劳拉还是选择了生存。可是这却成为另一个悲剧的开始,那个似乎洞悉一切的劳拉的儿子,长大后成了出名的癌症诗人,在他的作品里,他把自己的母亲杀死。在一个冰冷的冬天里他爬上自家的窗户,纵身一跃。他,就是克莱丽莎的前夫。

生活在新世纪的克莱丽莎完全可以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她从心所欲地和爱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她甚至通过人工受精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女儿。可是照顾着随时会死去的前夫,在她坚强的表面之下也是一种无力与无望。无论作为弗吉尼亚的小说《多罗威夫人》里的女主人公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克莱丽莎?多罗威常问自己:“我们的生活中有真正的计划吗?为什么我们生而就要面对苦痛和无常的悲剧?”她在回忆往事时说了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她说:“我当时想,这就是幸福的开始。我没想到,这就是幸福,幸福就在那个瞬间。”

三个女人的命运,在镜头间交错。她们挣扎,呐喊,哭泣,绝望。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最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放弃。”

看这一部电影,就像站在岸边,看着那些呐喊着却得不到救赎的灵魂。我们无力做些什么,因为我们自己也被生活的洪流吞噬着。我们绝望着自己的绝望,时时刻刻,绵绵不绝。

时时刻刻观后感范文二

几天前,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史蒂芬戴德利的《时时刻刻》,那里夹杂了河水缓缓流动的轻盈和无数蔓延水草沉淀的重量,这漂浮意识流的面具下,隐藏着大海般的忧郁与冰冷。

三个女人,不同的年代,一天的光景,她们纷纷从睡梦中醒来,面露茫然,说着要去买花的呓语,不断交替的画面,碎片化的段落,一切被剪割再拼贴,犹如穿越时空的相互轮回,那本叫《达洛卫夫人》的书将她们串联在一起,再现了20世纪女性的心灵镜像和精神幽吟,空虚,彷徨,脆弱,敏感,恐惧,欲望,生命的本源万花筒般的被放大,一曲孤独的挽歌低声吟唱,至今仍萦绕耳畔。

首先,《达洛卫夫人》是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3年期间创作的小说,情节非常简单,讲述了议员夫人克拉丽莎达洛卫从早晨上街买花、筹备晚会一直到子夜晚会结束、宾客离去这十几个小时里的所见所闻,就在这短暂的一天里,克拉丽萨想起了当年深爱的彼得,逐渐对如今这浮华空洞的生活产生怀疑,而疯掉的战争英雄赛普蒂默斯的跳楼自尽让她彻底绝望。塞普蒂默斯虽与克拉丽萨素未谋面,但却对战后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焦虑和恐惧,小说表达了一战后西方文明所面临的冲击与异变。

1923(一战背景):伦敦郊区,因为精神疾病与自杀倾向被丈夫伦纳德带到了与世隔绝的乡村里齐蒙德的伍尔夫斜靠在空荡房间的旧木椅上,右手拿着汲满墨水的钢笔,左手轻扶着摊放在裙面上的白纸,思索着达洛卫夫人的故事,孤傲消瘦的脸庞掩盖不住虚无与痛苦,孤独无时无刻侵蚀着心魂,但为了伦纳德(暗指传统的父系社会)伍尔夫(身为女性)只有忍耐和隐藏(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对自由的疯狂热爱),然而姐姐的来访以及那只将死的鸟儿,让伍尔夫再难以克制内心的欲望,喧嚣复杂的伦敦才是她的归属地,这座以爱之名义建造的监狱让她生不如死,伦纳德的悉心照料成为一种禁锢,她仿佛笼中的鸟儿,生来就应在空中翱翔(可参考《阿飞正传》中的阿飞),“里齐蒙德和死亡之间,我选择死亡”这是多么让人心碎的宣言,每分每秒,时时刻刻,她都在永无止境的探索生命的意义,追求灵魂的自由。“逃避生命永远得不到平静”,就这样,多年后的某天,这个高挺鼻子的女人终于遵从内心的呼喊,随着石头一起浸入湖底,拥抱死亡,获得了真正的平静与愉悦。

1951(二战背景):美国洛杉矶,劳拉布朗,典型的中产阶级妇女,深爱自己的丈夫在外从事着不错的工作,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并且新的小生命即将降临,看似幸福无忧的生活,却让她无趣麻木,唯一的乐趣就是阅读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大抵是在达洛卫夫人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影子吧。《达洛卫夫人》中的第一句写到:“达洛卫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而在丈夫生日的这天,劳拉想买的花却被丈夫事先准备好了,顿时间,由伍尔夫小说所唤醒的独立意识彻底爆发,丈夫看似无意的买花行为其实剥夺了她的自由和权利,在这个家庭乃至社会中,女性永远只能是男性角色的附属品,二战后,男权的地位更加膨胀,照顾好丈夫和儿子仿佛成了可悲女人的一切,对自我追求的渴望让她选择用死亡来证明,在陌生的汽车旅馆里,药片摆在身旁,当读到“死亡是可能的”时,再摸摸肚子里的那个新生命,突然明白过来,死亡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就这样,在生下这个孩子后,她用逃离展开了新的生活。50年后,面对儿子的昔日爱人克拉丽莎的质问,她哀伤但又坚定的说出了那句“后悔意味着什么,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那是你应承受的。就是这样。没有人会原谅我。只有死亡。我选择了我的生活”时,我们就知道这些年来,在异国图书馆工作的她,无需鲜血的祭奠,便真真正正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这是时代背景下女权主义和独立意识的进步。

2001(世纪之交):美国纽约,职业女编辑克拉丽莎,与她的同性爱人以及女儿(依靠精子银行生下的)生活在一起,并一直照顾着患有艾滋病的前男友理查德,或许因为和达洛卫有着相同的名字,理查德总称她为达洛卫夫人,而这天清晨起来,她亲自去买花并一直忙着为获奖的理查德筹办聚会,同样像极了伍尔夫笔下的达洛卫夫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被肯定,权利与自由逐渐增加,甚至达到了与男性的不相上下,克拉丽莎可以自己去买花,从事想做的工作,与同性爱人在一起,并且强势的照顾着前男友理查德(男性反而成了女性的依附),比起达洛卫夫人她应该更像那个理性的丈夫伦纳德,而脆弱敏感的诗人理查德才是达洛卫夫人(或者是塞普蒂默斯),克拉丽莎曾在和女儿的对话中透漏:只有和理查德在一起她才会觉得在真正活着。原来,表面乐观坚强的克拉丽莎每天忙碌的生活只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寂寞的假象而已,她痛恨平庸的生活,而身患绝症的理查德却拥有自己匮乏的的激情和热血,那是梦想之光闪耀的地方,照顾理查德便成了唯一的寄托,她固执的认为“人可以为他人而活下去。”可是被病痛折磨的理查德早已失去了诗人所该有的自由,一切脱离了轨道,身体被控制,心灵被压抑,早年被母亲抛弃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人生的乐趣也已消磨殆尽,唯一的解脱只有死亡,“达洛卫夫人,是你。我为了你而活着,但现在你不得不让我走了。”为了与克拉丽莎之间的恩情一直苟活至此的理查德终于直面死亡,随风而去了。他也正印证了伍尔夫对伦纳德所阐述的必须得有人死去的原因 :“为了对比,为了让活着的人珍惜生命,” “那么谁会死去?” “诗人会死,那些心怀梦想的人。”然而当理查德在克拉丽莎面前从窗子旁纵身而跃时,她失去了生活的全部依赖,彻底崩溃了,她明明拥有着比理查德更多的东西:充裕的时间,健康的身体,相伴的爱人和女儿,但是却不懂得何为真正的幸福,内心的虚空为自己建造了禁欲的牢笼,这也是她不理解理查德自杀的原因。最后,理查德母亲劳拉的出现才使克拉丽莎终于理解理查德的追求??与(达洛卫夫人,塞普蒂默斯)母亲劳拉一样面对最真实的自我,如同鸟儿般在没有极限的天空自由的挥动翅膀....自此,在一天的末尾,傍晚时分,克拉丽莎亲吻了自己的爱人莎莉,然后关闭台灯微笑着环视一切走近那扇门,是啊,她也开始坦然应对生活的变化,学会放手,不再逃避,而是直面最真实的自我。(这里代表着*女性意识的真正成熟)

而后,影片的原著《时时刻刻》实际上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对达洛卫夫人(同指创作者伍尔夫)精神困惑与生命意义的一种探讨和延续,它以超现实主义的实验手法极具诗意的解读了伍尔夫以及千千万万女性的爱与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