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篇】

思而思学网

 【2017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一】

这是一部三集纪录片,关于“教育、青春期、父母、沟通、隔阂、绝望、希望”。

刚开始播放看到这样的场景:张钊像个逃犯一样,被两个培训机构人员强行带走 。到后面张钊引来了派出所介入,竟然也没有把他解救出来,而是认可机构继续把他带走。说明在所有人的眼里,这个孩子的问题有多严重。

等进入培训机构一个学生描述这里是全国各地被押过来的,看到这儿我泪流满面。

这部纪录片是培训机构的139期。这里到底有多少孩子们被关押进来?心疼这些孩子,心疼父母,内心五味杂陈。

故事情节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家庭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的家庭环境?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到底怎样?让心灵回家,怎样才算是回家,孩子心灵才能够安宁?我思考了以下8点启示:

1、夫妻关系和谐,才能给孩子健康的家庭氛围。

《镜子》中的夫妻关系都不好,冷漠,相互抱怨。

一个孩子原始的成长模式最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方面是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孩子看不到和谐的相处关系。

看到的是爸妈之间除了吵架还是吵架,艰难沟通、感情不睦,一步步恶化,家庭关系走向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得不到爱的滋养与呵护,也学不会沟通和交往,必然会有问题。

经营婚姻和学历无关,只是和原生家庭有关,和内在的认知有关。有些人结婚把伴侣当成父母,来满足自己的爱。有些人结婚后,把对方当成孩子,改造,要求,控制,说到底婚姻关系缺乏平等,相互尊重和欣赏。

泽清的爸爸说:这个家庭需要改变,但我觉得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用改变很多。

这样的语言熟悉吗?这几乎是大部分家庭的写照,婚姻中自我感觉良好,需要改变的是对方,当我们总是看着对方不顺眼,抱怨指责的时候,其实是在撇清自己的责任。

所以,夫妻关系的问题一定是双方的责任,一个巴掌拍不响。有这样的认知,才能够解决婚姻问题。

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要转换思维。夫妻关系是用来相互帮助,彼此成就,共同成长,而不是制造问题,相互抱怨。

那怎样做呢?很简单问问自己需要伴侣怎样对你,然后就怎样对待对方,给予爱,才能回馈爱。

夫妻和朋友相处最本质区别就是亲密,建立亲密感需要以下几个原则:

相互尊重欣赏,打开心的钥匙。

每个人内心都有脆弱的地方,越尊重,越欣赏,越能打开对方的心。有些人很强势,控制欲很强,实际,用外在的强势保护内在的脆弱,也就是心理学的反向形成,外在越刚强,内在越脆弱。

相互鼓励表扬是最好的心理营养。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赞扬。比如,老公平时不拖地,今天干了,要及时鼓励,及时表扬,看见付出。而不是挑剔这儿拖的不干净,那儿不合适。这样阻碍了积极性,以后自己累,别抱怨。

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人格尊重。

一个人被信任,才会觉得有尊严。

遇到问题,就事论事,有效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

沟通最重要的是沟通差异,两个人意见一致不需要沟通,沟通最重要的是听明白对方的观点,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出两个人的差异在什么地方,而不是争论对错,就此事商量一个共同解决方案。不要东拉西扯,翻以前的旧账,伤害人格。

了解男女差异,看见男女思维的不同。

女人注重感受,男人注重解决问题。比如,老婆肚子不舒服,可能需要老公安慰陪伴,不一定要吃药。老公认为不舒服,需要好好休息,或者吃药。老公注重解决肚子疼这件事,可能会忽略老婆的感受。所以,遇事先考虑思维差异。

相互满足需要,是爱流动的最佳方式。

生理需要也是一种需要,情感需要也是一种需要,这次你满足他,下次她满足你,就是爱的流动。

平时多表达自己的需求,了解伴侣的需求,增进情感。

求同存异是夫妻和谐之道。

两个来自不同原生态家庭的人,生活存在差异很正常,虽然在一起,但是别忘了,夫妻是两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彼此融为一体,这样时间长了会窒息,不要成为对方的心理负担,更不要去指责,控制对方。没人喜欢被控制,控制了行为,控制不了心。

夫妻关系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家是讲爱不是讲理的地方。没有完美的伴侣,接纳和理解是幸福的基础。

2、不要让孩子没有存在感,感受不到自我价值。

14岁的泽清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学医的有留学经历,爸爸是事业单位,本科毕业,这样的几乎的顶级配置的高知家庭。

泽清说,我来是因为有跟踪报道,因为这样有存在感,我来是因为这里有家长课堂,我觉得他们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

当看到孩子说出我为他们付出那么多的时候,我泪流满面,现实生活中,多少孩子为了父母而存活。

很多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你再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学会了讨好父母,学会了为父母而活,那有自我存在价值呢?

父母逼迫孩子上兴趣班,作业比孩子还着急,让孩子感受是为父母而学,一个孩子感受不到自我价值,那有学习的动力呢?

所以,我们平时要多欣赏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受到活着的意义,这才是育儿的意义。

3、当孩子缺爱,缺理解,会通过行为引起关注。

夏阳的父亲说: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这三个孩子,初看辍学的原因各不相同,张钊是因为早恋,泽清是因为网瘾,家明是因为想成为背包客。

在我看来辍学原因的本质其实极其相似。因为父母很少看见孩子的需求,也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感受,很少陪孩子聊天。

张钊说:“在我的记忆中,我爸笑的时候很少。他跟我妈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起的时候,除了看电视就是看电视。”

泽清说:“我当时要她帮我煮个东西,然后她不愿意下床,我妈用在我身上的时间比较少,就是一堆堆借口。”

张钊最后说,女朋友断了,他什么也没有了,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把心中的爱寄托?女朋友。

父母不愿意停下来和孩子聊聊天,他们一直在用自认为“正确”的教育观在管教孩子,孩子是人,不是机器人,当感受不到爱的时候,就会通过各种行为引起关注。

而这些行为在父母眼里是问题,很少有父母去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而是注重纠正结果,这样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冷漠,孩子处于绝望之中,就会做出更多的叛逆行为。

父母讲道理,打骂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会认为孩子一定是无可救药了。他们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把孩子送到这所特殊学校。就是镜子从开头的一幕,被机构强行摁倒,最后带走。

其实,镜子中的父母就是大部分现实的父母,孩子迷恋游戏,有多少父母坐下来和孩子聊聊?孩子没考好,有多少父母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呢?孩子做事磨蹭,有多少父母分析磨蹭背后的原因呢?

所以,我们记住一点,孩子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原因,想找到原因,就需要好的亲子关系,而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放下判断,责怪,评价,不断的给予爱,才能倾听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4、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是爱是控制。

片中四个愤怒的少年,面对镜头声嘶力竭的控诉和呼喊令人震撼:

“放开我!”

“永远都跟着他们的想法来做!”

“不想再受控制了。”

“我压抑许久的情绪放出来了……”

“你这么弄,我就死给你看!”

12岁的小姑娘彤彤说:“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人,我们不是感染了病毒,我们是有了自己的感觉。”

我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只有孩子感受到爱,才是真正的给予爱,孩子感受不到爱,就是控制。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给予的爱也要通过孩子去验证,多和孩子沟通,如果孩子不认可这是爱,这是自我感动。

5、父母不会管理情绪,孩子自然控制不住情绪。

泽清说:“他们都是这样子,我妈那块脾气暴躁,然后有一些创造家暴的行为,讲到最后,她一定说自己是对的,我爸跟她解决不了的时候,就会用暴力。”

在《镜子》中,我们看到泽清把门弄坏,玻璃摔碎,不喊妈妈,指甲不剪,和妈妈对抗,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言传身教,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都会接受。

所以,若想让孩子情绪平和,父母需要先自己情绪平和,自己特别暴躁,指望孩子控制自己,这是幻想。

剧中有个片段“四十多年的脾气是一下子能改的吗?”

经常听一些父母说,我就是这样的暴脾气,改不了。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愿意改变,啥时候都不晚。

6、父母对孩子缺乏信任,经常羞辱嘲笑孩子,让孩子没有尊严感。

张钊说:经常被爸爸耻笑,说他胆小,这个标签像座大山压在他身上很多年。在他小的时候,他真的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

张钊:“他们(指父母)平时就说,

什么事儿你让他干吧,他不敢干。

其实他只要每一次说这句话,就是说,

‘你跳下去,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

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他的自我开始觉醒,就真的把爸爸嘲笑他不敢做的事情??早恋、辍学等等,统统做了一遍。

因为爸爸经常说出的羞辱他的话,他现在要反抗,他要向爸爸证明:他有胆量,他不是孬种。

张钊父母和孩子说的话是不是很平常?

“学校几千人都受得了,为啥就你受不了!”

“笨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你这孩子怎么脾气这样大,怎么一点也不听话。”

“你怎么这么小气,不给朋友分享。”

“这孩子,真自私。”

这样的话,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经常跟孩子说。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父母需要学什么,就是看见孩子的情绪,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嘲笑羞辱孩子,批评孩子,给孩子贴标签 。

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绪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羞耻感。”

我们有愤怒情绪,可以通过表达、大哭、发脾气发泄等方式得到释放。

但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不会发泄,甚至不愿意被别人发现。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羞耻,会让孩子内心非常压抑。一个内心被羞辱的孩子,怎么可能和父母敞开心呢。

语言暴力对孩子伤害非常深。这就是很多父母特别不理解,自己辛苦拉扯大的孩子,总是板着个脸,没有任何话和父母可说。其实回顾一下,父母给过孩子多少尊严呢?

经常对孩子说羞辱性的话,渐渐地,孩子就真的会变成你最不希望他成为的那个样子。

去看看身边的例子,你就会发现,一个慢性子,肯定有个经常催促的父母。

经常在父母的语言暴力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没有自我认同感,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普遍较低。或者正好相反,用厚厚的外壳裹起来,我就是对的,别人和他一说话,他会立马否定,无非就是为了维护自己正确。

因为缺乏信任,没有肯定的营养,容易情绪冲动,或者容易抑郁,不善于交际,甚至不能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伤害,因为他们的父母曾经也是这样对待他们。但是我们可以现在学习成长,对孩子伤害的话语,转换成积极的语言。

7、父母不要把内在匮乏感传递给孩子。

家明父亲,采访中,爸爸提到自己艰苦奋斗的感慨:读大学前后,没有喝过一杯牛奶,没有穿过一双皮鞋,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日子过得很苦。但一直在心理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爸爸最想把自己奋斗和坚持得到的人生信条,传递给孩子。

泽清的家长,纪录片专门说明:他的家族是在社会上有相当成就的。泽清父母的夫妻关系不是很和睦,他们经常跟泽清说家里没钱、很穷,泽清如果不上学,就赚不到钱,试图激励泽清好好学习。

泽清作为一个初中生,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超越了很多同龄孩子,但是他感受不到存在感,也许在他心目中认为非常优秀,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激励孩子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但是不要给孩子传递匮乏感。

8、别等孩子出现问题了,才去反思。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长课堂时说,公司领导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试呢!你们谁会同意让孩子不上学去当背包客,难道让我放弃他不管他的学习么?

妈妈说,我觉得江校长说的儿子的关键在家长课堂上,我觉得太夸张了,没有那么多。

父母不能控制孩子一辈子,即便现在能管住,孩子总有一天会飞翔,小时后忽略孩子的感受,老了孩子会忽略父母的感受。

这部家庭教育片经过10年酝酿,2年拍摄,主人公也是精挑细选,他们除了不符合父母心中的期望,实际内在都很有思想,通过辍学,对抗把情绪都释放了。

现实中有多少孩子不敢逆反,内心麻木,压抑愤怒,乖孩子的伤害父母能够觉察吗?考虑过莫一天以什么样的形式爆发吗?值得每位父母反思。

一位妈妈说:老师征求家长的意见,是否让孩子一起看,很多家长不敢让孩子看,说家长看看就行了。连让孩子看一部真实的纪录片的勇气都没有,何谈敞开心呢?

看了《镜子》后,可能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

如果责怪父母:相同的父母,别的兄弟姐妹不这样;如果说怪老师:相同的老师,别的学生不这样;如果说怪社会:相同的社会,很多人能适应社会。 如果说是独生子女:全社会的独生子女也不少。 这样的孩子,难道不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吗?

但是我们别忘了,世界上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我有两个孩子,深有体会,相同的父母,孩子性格差异很大。对待大女儿的方法,用在二女儿身上不行,针对俩孩子也要因材施教。

但是养育孩子有规律可循,孩子的需求很简单:那就是爱的教育。父母情绪平和,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同理每个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理解她们,孩子就会自我教育。

【2017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二】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2017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三】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的努力和失败。给孩子树立信心,自信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够让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失败,而应该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成功。正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无论在生活的小事上,还是在游戏、学习中,都需要始终注意这一点。生活中,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作为父母不是全盘代替,而是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