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电视剧观后感【优秀篇】

思而思学网

青瓷电视剧观后感1

2006年《青瓷》小说刚出那会儿,我买了本书一气儿读完,挺爽;时隔六年,剧集版《青瓷》终于面世,我却惊奇地发现,看不下去!从“一气儿读完”到“看不下去”,是我的问题还是剧的问题?如果是我的问题,那么播出第二天出炉的收视率则表明,跟我一样“有问题”的人还真不少???在宣传如此给力、主演如此实力的前提下,该剧收视率仅为0.421%,被挤到第12名……面对芒果台“收视率不可靠”、“有人在搞鬼”的叫嚣,我只能奉劝一句,“怨天尤人要不得!”

和小说一样,剧集围绕商战与情场展开。先说商事:《青瓷》,一言以蔽之,就是“教人怎么算计”,但相比原著中环环相扣的计谋,剧版的商斗手段显然更赤裸。据不完全统计,《青瓷》首播剧集中,王志文(点击观看王志文影视作品《青瓷》、《人到四十》)的台词就有过百句谎言。用网友的话说,他“不是在撒谎就是在准备撒谎”。小说主人公张仲平一夜暴富的法门是:第一步进行感情投资,第二步向对方证明自己能把事情做好,第三步向受贿者证明“绝对安全”。张仲平凭着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小聪明,总是剑走偏锋,为了把高达500万元的行贿款送出去,处心积虑,运用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合法”手段,手段之详细,过程之直白,让人“胜读十年书”……我不想做道貌岸然状指责该剧“价值取向不正确”,但客观地说,生活压力大、工作本身就很累的现代人并不喜欢沉浸在钩心斗角的故事中。如果一味地教人们怎么骗人,恐怕社会的信任度会变得越来越低,一如“青瓷”,一碰即碎。

再说情事。情事,自然是“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的事。原著中,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张仲平和女记者曾真的婚外情,冗长的对白、艳俗的细节描写、繁琐的心理活动让人感觉喧宾夺主。而剧中,这块“鸡肋”竟然被大写特写,原著中那位“知书达理”的女记者曾真,也被演绎成了“史上最二小三”,第一集里就展现出各种死缠烂打、很傻很天真的一面,让人无语。

从小说到电视剧,作者浮石几易其稿、耗时6年,却感动不了观众。虽然改编并不成功,但不得不承认,“老戏骨”的实力仍然不得小觑???把“精明”写在脸上的王志文以及把“世故”印在额上的张国立(点击观看张国立影视作品《青瓷》、《你是我爱人》),还是为该剧添色不少。

批判者

快餐时代的“垃圾食品”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向来是“快餐影视”最有噱头,一如香气袭人的“垃圾食品”。快餐影视有何特点?一是必有情色,小三、二奶、大婆在戏中各就各位,床戏、吻戏、激情戏层出不穷;二是涉及官场、商场,“权”与“钱”向来对中国人有吸引力;三是“揭秘行业规则”,哪怕作品在冗长地讲一个白痴的故事,只要作品能打出某领域“大揭秘”的口号,就势必是“了不起”的作品了,一如之前打出“揭露医患关系”的《心术》一样。

对这类作品的追捧,透出一种严重的窥视欲与自卑心态???自卑于自己的底层地位,所以喜欢看商战、官场、内幕;窥视源于自己的无知和好奇,就如性压抑者喜欢看爱情动作片一样。

欣赏者

可作为“关系学参考手册”

此剧口碑好,全在“真实”二字。整部剧就是讲述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包括:送礼、说话、请客吃饭、饭后搞活动、拉关系,其间的每一件事,张仲平都做得绞尽脑汁,反复思量,字斟句酌。与人相处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看了《青瓷》,知道了浮石,知道了官场,知道了交易,知道了利益,知道了无奈,知道了谎言,知道了做人。不管剧集试图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只要观众懂得取舍甄别,那就够了。

青瓷电视剧观后感2

电视剧《青瓷》是由小说改编的,有点不信,想象不出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故事竟植根于文学。编导其实是想另辟蹊径的,它在讲*的商场现形记。古玩是个引子,真正想表达的是各式各样的行贿受贿,怎么把行贿发挥到极致,把礼送到人的心坎上,而且只留尾巴而不露声色。受贿也是个技术活,手里有点权,通过雅贿左右逢源吊着你,想得利,就得钻我的套,明知是坑,也得咬着牙往里跳。商场伴随着情场,那点见不得人的事,在《青瓷》中被一网打尽。

但是,这部剧是取巧的,因为他没有实实在在地讲故事,也没有耐心讲故事,它是把观众最想知道的道听途说,最想接触的敏感话题,东一句西一句地攒在一块,用俩大腕一调侃,就成了最精彩的爆料。说实话,这部剧走的路子有点象《心术》,但远没有《心术》可人,因为《心术》是写人,有人的温暖,人的立体,和观众有心灵的交汇点。而这部剧没有,他所表达的就是一个很糙的平面:儒商成了骗子的变种;学法律的高才生为了利益,不但做陈世美,还得当王魁;博士生是怎样炼成的?第一关就是先给导师做三陪。媒体一张报纸,围着利益转,转来转去,记者还成了商人的傍家儿。古玩行里,没伪没真,啪啪一砸,老子就是真;就连唯一一个命苦的高速公路收费员,还成了暗恋有妇之夫的笑柄。这些现象都是浮光掠影,没有一个点能深入进去。纵观身边的芸芸众生,虽然怪现象此起彼伏,但并非是家家户户都是劣质的堆砌。当把所有的边边角角都搜罗在一起,一并展出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以一当十。比如“张国立”在旧货摊上买青瓷,他把两个仿货全买过来,砸一个,剩一个,剩的就成真的了。如此表述,行里就得笑掉大牙,虽说古玩界造假防不胜防,但根本不是这个丑法,因为世界没这么简单,一个水很深的行业,不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掠夺也罢、变通也罢,那是需要技巧和智慧的,可惜这部剧把这一切都表面化了。

如果说这部剧还有实在的东西,那就是把政府官员的亲属为什么不能经商呼应得掷地有声。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剧中周运年是实权人物,按条款,他和女儿不可以经商,但未来的女婿不受限制,就因为这个不受限制,徐艺才把老丈人的人脉资源用到极致,拉大旗做虎皮,没有周运年,这个势力小人就没有青云直上的契机,电视剧用徐艺上窜下跳的丑态,把领导亲属经商的弊病说了个明明白白,暗示出这个问题给社会资源,商业氛围带来的种种危害,不从根上解决,一切表白都是走马观花。在这一点上,非常欣赏《青瓷》敢于碰硬的勇气。

王志文、张国立、韩雨芹三个主演的珠连璧合,使该剧增加了可视性,特别是王志文,把商人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处处玩人而不露声色的老道演绎得十分真切。而韩雨芹塑造的曾真,是她从影以来最立体的一个角色,矛盾中的不能自持,坚持中的脆弱,都被演员断断续续地表达出来,宛如一支说不清道不明的白领奏鸣曲。倒是青年才俊徐艺这个角色塑造的比较脸谱化,心坏、人坏、品质坏,小白脸把所有坏事都干得直截了当。我把它看做一种潮人,潮和人是互为因果的,在潮起潮落中看大浪淘沙,总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滋味。.

青瓷电视剧观后感3

《青瓷》是一部久违了的商场+官场剧。电视剧源自一本同名小说,作者浮石是前拍卖行老板,后锒铛入狱,这本现实题材小说是他在看守所中写就,出版当年加印了11次。虽然我们可以猜出结尾一定是贪官奸商受到了惩治,但作为阔别多年的剧种,还是值得一书。

这样一部充满着十年前电视剧元素的作品为什么取了这么一个科教片似的名字(这一刻赵忠祥老师“青花瓷工艺在明代达到顶峰”的配音萦绕耳边有没有),浮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把社会比喻成烧制瓷器的“窑”:在那个看不见的地方,瓷胎有可能会发生一种非人力能控制的、也不能被重复的情况,这种“窑变”使器物因独特而瑰丽,也因瑰丽而成为另类。所以说,贵重的青瓷有时来源于一个错误,而青瓷也易碎??如此繁复的对官场的隐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已经许久未见了,而迟迟不见好的商战作品,是否也因为官与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纠结关系和横行的潜规则,导致了有太多不能说的秘密呢?

主线剧情是数家业内公司争取一个项目,但重点却非商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而是落在了官商之间的“关系”上。同张国立扮演的颜若水??一名专门处理国有资产的公司老总??搞好关系,成为主角王志文饰演的商人张仲平最重要的工作。这恰恰符合了民间对权贵和资本永恒的八卦与想象。在剧中,王志文逐渐从一个与官员保持适当距离的企业家直到被拖下水,电视剧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官商之间各种神通,官员如何巧妙地暗示送礼,如何通过信息不对称手法向两边公司施压获得更多贿赂,如何过河拆桥还要让行贿者吃哑巴亏……甚至炒高艺术品价格行贿这种流传千年仍绵延不息的精妙手法,在剧中亦有展示。尽管如此,与原小说相比,电视剧仍然做了不少规避,例如,张国立的角色由法官变为公司老总,于是贿赂的性质就由官僚腐败变为商业贿赂,原因么,大家都懂的。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