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涩日记观后感范文

思而思学网

 青涩日记观后感(一):成长的痛苦,心灵的轨迹

《青涩日记》是一部近距离反映现实生活的少儿电影。它与多数少儿影片一样,选择校园与家庭为背景,来展现少男、少女成长中的欢乐与痛苦,透视社会对少儿的教育与责任。但是,这部影片中由于编导者采取一种心理学的视角,影片达到了多数同类影片未能企及的思想与艺术力度,属上乘之作。

影片刻画了一个颇为典型的问题少年曲曲形象。他外表孤僻,冷傲,甚至敢于自残,而内心软弱、温柔、敏感,渴望友谊与爱。曲曲有一个暴虐、动不动对他施之以棍棒,离家与他人同居的父亲,而他既讨厌、愤怒于这个父亲,但又宁可挨打,也盼着他来看自己。对于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由于渗入了某种心理分析便使这个人物变得非常真实与合理。对另一个好学生形象由由的设计,更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主题表达的匠心。由由是学校的“学霸”,门门功课都是优秀,但她在父母要“保持年级最优”的压力下,内心寂寞、孤独而惶恐,在积极向上的外表遮掩下,同样犯有不轻的心理疾患。心理学的介入,使影片摒弃了少儿影片最易犯的说教与灌输的毛病,影片的主题也不再停留在对人与事物对与不对的简单化的理性判断上,而是成为一种少儿问题的科学的分析。影片被称为一部“问题电影”,它提出的少年学生厌学、网瘾、叛逆等问题其实是一种表象,创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以展示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是引导人们透过这种表象,让我们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引导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去认识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任何孩子的问题,其实根子都在家庭、老师、社会身上”这一真谛。

《青涩日记》的观赏动力来自于编导者对情感世界细腻、真切的描绘。影片展示了两个情感世界:成人的情感世界与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展示了他们之间的依恋与碰撞。影片中的几位家长的个性与当今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的急剧变化与滑坡有关。编导者努力不把成人的情感世界简单化。曲曲的爸爸固然粗暴、任性,但内心世界中仍有温情的一面,当曲曲妈妈同意离婚,并搬到另一城市开面店谋生时,他每星期都会驱车几小时去看她们,咽下那一碗象征着生活百味的汤面。由由的爸爸,一直以“对抗激烈竞争”为借口控制着由由的时间及与同学的交往,但他也并非固执到底,在最后当由由哭诉着“我不帮他会后悔一辈子”时,他心有所动,同意她下车去帮助曲曲。这部影片的确展示了我们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沉重的一面,展示了环境对于少男少女的影响与重压,展示了部分少男少女在环境影响、重压下性格、心理的变异,但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学校总体向上的气氛。即使像曲曲、由由这样受到环境重压的少男、少女而言,他们对爱、尊重、友谊的向往及本质上的善良并没有变。这种分寸感的掌握尤其表现在对他们青涩、懵懂的爱情描写上。少男少女的爱情自然带有早恋的性质,但创作者不再像某些影片一样一味地去批评、指责,而是写出了这份情感的温暖、纯真与美好。它展示的不是欲望与性的骚动,而是一份纯净,一份对少儿情感处理上的启示,也平添了影片中的青春、朝气与诗情。

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裴蓓的小说《青涩》,导演保留了原作深厚的文学气息与生活的质感,又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电影化处理。曲曲的日记成了电影的切入点,它与不断插入的梦境一起,支撑起影片结构,也平添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而影片中心理师这个人物的设置与她对曲曲心态的分析大大强化了影片的理性含量。影片注重细节,讲究台词的精炼与哲理,镜头动静结合,音乐具有校园情调与青春感怀。创作者毫无功利之心的创作心态成就了这部难得一见的纯净而发人深思的青春校园电影。

青涩日记观后感(二):痛感青春,需要你我的关爱

如果你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你是否关注过学生的内心需求?还是片面的将学生划分为好差两个群体?如果你是家长,你是否在打骂孩子的同时反思过自己的行为?是否了解过自己孩子沉默之下的隐忍和脆弱?在观摩了《青涩日记》电影之后,作为一个老师,不禁扪心自问,电影中的场景和人设是否似曾相识,是否就在我们周围,是否就是你和我。

此次电影活动作为2014杭州城市电影惠民工程中的一项,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及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主办,早早的影院里就挤满了西湖区的教师群体,电影的情节真实而感人,开场由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和一位学生的对话而起,学生不断自责自己杀了母亲,抖动的镜头犹如孩子纤细敏感的神经一样,杂乱无章,事情还得从转校第一天开始说起,影片通过转校生这样一个设定,()将一个整天沉溺于网吧、不思进取、课堂上睡觉,和其他学生打架斗殴的学生形象展现在教师面前,但渐渐地,电影牵扯出该生背后的故事,沉溺于网吧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母亲整天麻将,父亲却有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家庭),课堂上睡觉是因为缺乏动力,和其他不了少年打架也仅仅是因为儿时父亲送的手表被其他同学扔了出去,虽然表面上,他是一个不断制造麻烦,不断给家长添乱的孩子,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细心脆弱,需要保护,渴望父爱的孩子,而这些他都无处说,只能写在日记里,所以他的日记就是一本尘封的内心独白和疗伤之地。

本片中还有一个角色,可以说和男主角的境遇完全相反,一个品学兼优的班长形象,但是她却是在家里人殷切的希望中成长,学习压力大,处处做到完美,高标准,严要求的束缚,成为女孩想逃离的原因,虽然女主人公由由和男主人公曲曲看似像两条平行线,但都有着青春期的叛逆和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

最后,家庭的矛盾、旁人的不理解、在学校里被冤枉的事件都让少年的忍受力达到了一个峰值,成为击垮他内心的最后导火索,在与母亲争抢刀具的过程中,无意刺伤了母亲,却自责到是自己杀了母亲,最后,少年在与父亲的交流中,获得了平静与解脱。父亲也从这件事情中,体会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才是导致孩子走向边缘的根本原因。

谁的青春无痛?但我们要会疗伤,只有结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三方力量才能构筑一道保护学生的屏障,未必棍棒之下出孝子,未必疾言厉色才是教导学生的唯一方法,从这本电影中,你或多或少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曾经叛逆的自己,或许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自以为是的家长,又或者是独断,带有成见的老师,电影毕竟不是现实,但他又高于现实,希望美好的结局会在现实中上演,让我们从电影中得到反思,获得真谛,带着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走过一段无痛的青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