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观后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当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角色重回世界舞台中央之时,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生态严重破坏等问题成为民生焦点,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我国改革发展成就的获得感。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的讲话掷地有声。以历史的视角看,生态环境资源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且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财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应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同时加强督查确保落实,切实把保护生态环境当作改革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任务。
首先,注重顶层设计,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思想上的雾霾不除,空气中的雾霾就不可能根除。现在,妨碍环保理念落实的症结在于把发展和保护对立起来。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环保法和《环境保护督查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新规章制度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执行、督查、惩戒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完善,生态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得到落实,让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切实可行的抓手,也展示了中央重拳治理环境污染的坚定决心。
最后,严格生态督查,让环保法律法规长出“钢牙利齿”。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确保生态环境相关法规制度从纸面落到实处,还需要加强各级环保督查,让环保法规制度长出“钢牙利齿”。日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向全社会公开通报,一批领导干部受到严厉问责。这次督查问责犹如一记重拳,有力震慑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问题,对各地都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等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真实而迫切,这也是当今时代社情民意的最大公约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让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观后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自信的崛起之路。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讲述了实现这个梦想的脉络。
建设生态文明是提升中国自信重要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自信需要底气,从《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中可以看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使我们对于发展成就的自豪感打了很大折扣。在国际上谈到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时,我们由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而理不直气不壮。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对中国发展道路自信心的短板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增强了人们对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信心。我国人口多、资源紧、发展压力大,是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的国家之一,兼顾发展与保护的难度非常大。过去,我们曾为了发展而牺牲了环境,今后是不是要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呢?这个问题曾使人们苦恼、纠结。近年来,通过采取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整治生态环境等措施,我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也出现好转态势,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明显上升。尽管生态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人们根据身边绿化面积增加、休闲生活更加舒适等切身感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是肯定和支持的。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与突出影响力。
以*同志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理论上的创新,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国有特殊的国情条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需要创新自己的发展理念。在长期的亲身实践与深度调研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论述,并转化为指导国家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使更加完整和深刻,增强了人们探索发展道路的理论自信。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了长久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领域的制度建设不断深入和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等在内的“四梁八柱”制度设计,还提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行流域河长制、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等多种制度改革措施,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一切都体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依法治国、靠制度管事管人的新趋势,进一步坚定了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的信心。
生态文化建设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根基。“建设生态文明”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是一种“文明”,即人的思想和行为。虽然投入巨量资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但如果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停留在资源耗费型和环境损害型的发展模式上,那么绿水青山最终还是守不住。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抓住了发展方式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依靠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的觉醒,也必然依靠千百万人共同的绿色行动。显然,包括新型生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根源。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观后感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实践和巨大成效,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发展确立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将建设美丽中国列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个看点,是梳理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源流和发展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起,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同志都高度重视良好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总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守住绿水青山》中关于福建长汀治理水土流失、浙江建设生态省等内容,反映的就是当年他领导地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行动。这一时期*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考和理论探索,可从他1992年的《摆脱贫困》、2006年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和2007年的《之江新语》等著作中窥见一斑。
正是因为在基层工作时就深刻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才能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样的战略高度去理解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二个看点,是系统解读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背景、逻辑和历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一直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我们无论在意识、制度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导致环境遭受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不良后果。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以*同志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必须从制度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为此成立了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专项小组,负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目的就是要打破部门藩篱,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贯彻了从源头到末端全程治理的新理念,先后出台了近40项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搭建起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三个看点,是在肯定巨大成就的同时直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进程。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监管不到位,导致恶意污染环境事件频频发生。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工业园区违规排污,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导致生态破坏,长江因承受不起缺少保护的开发而“病了”……这些问题有些是由于法治不健全,更多的是由于执法不力、问责缺失。难能可贵的是,本片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对此进行了如实呈现和客观分析。
可喜的是,在过去5年中,我国正式向环境污染宣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下,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加大执法力度、铁腕治污,对污染者和监管者严厉问责、追责,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利局面在总体上得到了控制,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改善。
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在路上,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系统的制度保障,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建成山川秀美、美丽富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这也是令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