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汇总】

思而思学网

观看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一】

本来对宣传伟大光荣、艰苦卓绝的主旋律电影不太关注,但当律所组织观看《建军大业》后,我仍被其中的人物和历史深刻感动,并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心怀国家的人最有魅力

电影开始时,我们更关注演员长得好帅,穿的大衣好酷。到各种人物依次出场后,才发现每一个为了贫苦大众,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努力奔走的人,都有迷人的魅力。即便是行事作匪气十足的贺龙也十分可爱,因为他一心保护被欺凌的百姓,一身正气让人敬佩。反观那些为了个人荣辱、党派利益而弃国家大义不顾的人,即便有霍建华的颜值也让人爱不起来。那些心怀天下,有理想的人身上自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明媚的浩然正气,有着由内而外的迷人魅力。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成功先决条件

电影中毛泽东说:“我们如果想继续革命的话,就必须创造一个有革命信仰的军队”。理想信念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想信念,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无法走的长远。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前进路上排除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动力。我们的人民军队在物资极度匮乏,敌人众多而强大的环境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靠的就是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了重重困难。

三、平等主体之间才有合作

共产党与国 民 党合作时,没有属于自己的强大武装力量,所以面对背叛时损失惨重,毫无反抗的余地,甚至很多人提出要交出所有的武装来维持这种不平等的合作。我想这已经不叫做合作,而应该叫做屈从。合作是双方间的优劣互补,以图共同发展,当其中一方处于弱势,面临的只能是被欺压或合作结束。

以上三点虽然是看建党大业中90年前的历史所得,但我认为其仍然适用于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灯红酒绿难免让人沉迷,但我们心中还是要有诗和远方,要以浩然之气以养吾身。

在工作中,我们应当有信念,将目前的工作当做我们人生的事业,并为此而努力。努力工作应当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而非为了具体的工资。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只有自身强大了,成为不可替代的,能给他人带来利益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获得一席之地。但个人力量始终有限,所以与人合作是必须的。

在合作中,我们不能只想着从对方那里可以获得什么,更要让对方知道我们可以给他们什么,唯有如此走向卓越。

我们身处和平时代,要勿忘昨日苦难辉煌,才能无愧今日使命担当、不负明日复兴梦想!

观看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二】

《建军大业》是一部描写中国军队建军的影片,全片以1927年南昌起义这一事件为主线,秋收起义为辅线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高度还原了当初中国共产党建立军队的困难,体现了老一辈革命者开创新中国的决心。

本片开头从“四一二政变”开始,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 民 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等多地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在陈独秀的带领下决定实施不抵抗政策,会议上毛泽东因为不赞成这个政策而被驱赶出会议大厅,以此引出了后面周恩来和毛泽东的会面,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剧情根据时间的推移,周恩来率贺龙,叶挺等人的部队与朱德会面,一起商讨如何拿下南昌城。而此时的毛泽东则回长沙看望自己的妻儿,准备发动农民起义,发起秋收起义。8月1日这天,周恩来率领的共产党部队正式攻克南昌城,汪精卫在此之后急令发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8月3日起,中 共前委按照中 共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今寻乌)进入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留下朱德带领三千部队断后,为先行军争取宝贵的时间。最后朱德率领残余部队追上先行军,发现先行军南下失败,最后整合部队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和。

本片因剧情内容的原因,所以整部影片都很热血,让人看了很激动,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而且里面的场景很贴合实际,不浮夸,很精致,不失大体又面面俱到。影片的节奏不快不慢,恰到好处,细细品味又不会过于冗长。剧情抓住两个点去描写,很有空间感,不会跳出去,能紧紧的抓住影片的中心。

本片有两处高潮片段。其一是周恩来等人率军进攻南昌城,久攻不下南昌城的制高点,此时叶挺挺身而出,主动请战,率炮兵部队轰炸制高点,其颜色,背景音乐的搭配让整部剧的情绪达到最高点,很燃。其二就是朱德率3000人死守三河坝,以3000人抵抗钱大钧部队1万人,在最后一天,钱大钧部队发动最后的总攻的时候,朱德部队留下的部队严防死守,最终与钱大钧部队同归于尽。最后的悲壮让人唏嘘,让我们对革命先烈肃然起敬,是他们的牺牲才换来我们的今天。

整部片子,大部分剧情还原了历史事实,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历史剧,值得大家前往电影院观看。

观看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三】

昨天《建军大业》一上映,晚上就和朋友去看了。记得我订好票和朋友约的时候,他一脸诧异。是呀,我这样每天疯疯癫癫,看电影只看科幻灾难爱情片的疯女人,竟然会约着他一起去看红色革命,他自然是会惊讶。

未上映前,叶大鹰导演就在微博上带起了一圈节奏,炮轰电影的制作以及演员,连续好几天在微博发文,称饰演叶挺的欧豪女里女气,对"逗比白客"饰演瞿秋白"觉得心在流血"。我真的挺佩服自己的,明明一直默默关注着欧豪,但是也只以旁观者的态度在微博上观望,毕竟没看过电影,好不好也无法评判。

昨晚看完了电影,全程无尿点,整部影片称得上是走心的,但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

/妆容/

影片中历史人物的妆容过于现代化,片方并没有选择以前大多数主旋律片都会采用的特型妆容,力求做到“形似”,有些造型甚至显得有些不太符合历史原著了…

毕竟这部片子年轻小生比较多,每一位小生初一亮相时,其妆容与平时无异,到是会有点出戏,好在小生们都很努力的研究人物性格,也算是演技弥补了出场时那一秒的跳戏感。

/演员/

由于南昌起义时很多*都很年轻,所以《建军大业》的54位主演中有很多年轻演员,如刘昊然、马天宇、张艺兴、欧豪、鹿晗等。因此,这部片子偏年轻化的演员走向也给影片带来了很多质疑的声音。

7月25日,叶大鹰发微博称,"最近电影《建军大业》炒得很热闹,革命历史被严重的娱乐化,是对革命历史的羞辱和歪曲。我作为叶挺将军的后人在想此质问黄建新和刘伟强,你们是真不懂历史?还是别有用心的想借重大历史事件来发娱乐财呢?下面这个腿都站不直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来演叶挺,你们在羞辱谁呢?"

初初我也怀疑过,如此年轻的演员班底,是否能演绎出革命英雄的血性与豪气。看完之后,感触颇深。

马天宇饰演的林彪将军,从门头小兵到战场先锋,此间蜕变一直在触动着我吧。他的稚气、青涩,一点点的到战场杀敌,就感觉好像是一个无知无畏的小兵,带着一些期待与害怕进入战场,搏斗与厮杀,经历了战场的残酷,战友的牺牲,心变得有些柔软且坚硬。他从三河坝战役后与粟裕见面时,久别重逢的战友,各自诉说着队伍的战况,细节的脸部表情,让我感受到了一个20岁将军的蜕变。

欧豪饰演的叶挺将军,因为上映前的一些风波,在看电影时,我格外的注意他,一如既往,没有让我失望。一直都很喜欢欧豪身上自带的痞气,但是我知道他是“good boy”,哈哈哈。在影片中,他没有“女里女气”,反而是十足的血性男子,呈现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叶挺:在200多个炸点炸出的冲天火光中,他怒吼着“给老子往死里打”,一脸坚毅地开枪发令时,那种气场,简直就像“战神”附体一样,坐在影院中的我,感受到了他的热血沸腾。

/场景/

不光是被演员们的演技燃到,影片的每一帧战场画面都是燃爆了。看多了电视剧中的各类个人英雄主义雷剧,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南昌起义前后发生的一幕幕触目惊心。

影片一开始就是四一二大屠杀,那一刻,上海的街道上,无辜百姓们生死间的绝望呻吟,死者的尸体就躺在街头,身上盖着芦席,血淋淋,赤 裸裸;

南昌爆发起义时,贺龙和叶挺的部队,一步一步的占领南昌的各大据点,夜晚下火光漫天,爆破效果营造的场面燃爆了不少正在观影的群众心里;

在大军南下广东时,朱德将军为了给周恩来、贺龙、叶挺的大军赢得作战时间,率不到3000的兵死守三河坝,3天时间只剩900人,三河坝的岸边河水染成了鲜红色,场面为之震动。

/总/

泛娱乐化的今天,启用年轻小生来演革命片,又未尝不可呢?他们的努力,影片已经见证了。这个片子至少没有让我失望,年轻化的演员或许更吸引90、00后的孩子们观影,又有什么不好呢?可以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于我而言,我也看到了更多历史书之外的战争历史。

观看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四】

在大家都在观看庆祝建军90周年的沙场点兵时,我有幸在今天看到了《建军大业》这部电影,起初闺蜜发来这部电影的参演人员,我并不看好,因为相比6年前的那部《建党伟业》少了一些老戏骨,多了很多小鲜肉,而我一直因为某些片段对小鲜肉的演技有种偏见,但看完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只评剧,不讲历史)

我的历史学的很差劲,所以即使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三河坝之战、井冈山会师这些字眼曾经在我的历史课本中、在老师的口中、在我的历史卷子上,甚至是我自己的笔中出现过无数次,我依然很模糊。直到今天,当这些人,过去的这些事真实的映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解历史的意义,才真正懂得他们的伟大。

对于这部剧,依旧褒贬不一,譬如商业化,譬如选角,譬如一些小鲜肉演员的演技,譬如某段历史的真实性……但我看完后,却深觉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到这部影片的重大意义,而不是对一切都吹毛求疵,在自己还没有看过的时候就跟随舆论妄加批判,选择当红的明星出演,可以吸引更多人去观看,让更多的人懂得了解这段历史,明白我们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明白那些英雄的伟大,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不再只是教科书上一张张黑白的照片……

回来后,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看了这部剧的纪录片,了解了导演的拍摄过程,以及为这部剧付出努力的具有匠人精神的工作人员们。本来以为剧中的爆破是特效,但看到拍摄现场一个个爆破点爆破,看到爆破组老师认真地确认爆破点认真地检查埋线,看到群演身上烧起火后立刻拿消防器扑灭,也真的觉得这部戏的良心制作。有人吐槽爆破点太多,像看商业化的大片,但我却觉得虽然当时的武器没有现在先进,但战争真的就是那样残酷,身边硝烟四起,战友离开却无能为力。

这部电影以四一二为起点,开篇就展现了血淋淋的屠杀场面,一个前一秒还忙忙碌碌运作的商务印书馆,后一秒就被血染红了被火烧尽了,周总理走过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满载哭声的街道,那种无声的痛朱亚文真的诠释的好好,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一个在我心中那么慈祥温柔的周总理其实是有着那么刚毅的力量。

第二个事件讲的是南昌起义,这个被我们背了无数次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 民 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开始等一系列重要意义的战役终于在我脑中有了具象。儒雅又不失强势的周总理、狂傲骁勇的叶挺将军、以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将军、沉稳睿智的朱德将军……他们相互配合终于取得胜利。

三河坝之战其实是我挺陌生的一场战争,或许是因为主力部队没有取得胜利,所以教科书上也着墨不多吧(还是我忘了 ̄□ ̄||),影片着重描述了这场战争,3000人对30000人,明知实力悬殊,朱德还是主动请缨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没有援兵,枪 支 弹 药也远远不及对方,所以他只能说出不要做无谓牺牲,因为牺牲是一定的啊……看到一个个士兵流血牺牲,我想作为一个想要替他们奔赴战场流血牺牲,却深知需要自己统领指挥的每个将领心中都是愧疚和自责的吧~~~

为了掩护剩余队伍撤退,必须留下200人断后,这哪里是断后,分明是用自己的命去换战友的命,朱德说父子从兵的,儿子离开,兄弟同军,弟去兄留,但镜头切到一父子,父亲想要举手留下,儿子按住父亲的手争着自己留下;一对兄弟争抢着把生的机会留给彼此,一个人说我是孤儿,我要留下,所有的士兵都一起喊出我要留下……那个时候的人们,该有着多么坚定的信仰,多么伟大的爱,才会有这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

朱德对蔡晴川说,做勇士,不做烈士……这个年轻的生命,没有辜负朱德的委托,即使身中数弹,依然拉响引爆器,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朱德他们撤退的途中,听到那一声震天响,他们知道,留下的那些战友们牺牲了,全体驻足敬礼,那一刻的感受我无法用语言形容……

我记得在影院在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我问了闺蜜一句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我现在觉得这句话不对,因为好坏哪有那么分明,一切都是相对的。比如坚守城门的陈峰,比如和朱德他们作战的钱大钧,他们难道是绝对的坏人吗?只是当时的信仰不同吧,他们同样是骁勇善战,同样是永不放弃,所以当贺龙向死后的陈峰敬军礼,当钱大钧看着被炸成肉浆的蔡晴川说了一句,所有黄埔军校的,全部厚葬的时候,我也很是震撼和感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钱大钧开枪杀死了完成报密任务的对方士兵,其实他们本是同根生,也并不想同室操戈……

剧中的这些被战火洗礼过的灵魂,必将和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还有井冈山胜利会师时,朱德说了八个字,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字字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这部剧在标注每个演员饰演的人物时,还标注了当时的年龄,我觉得这是一个用心之举,它让我们到人物这个年龄去所思所想,才会理解他们的一些举动一些演绎。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选择这么多年轻演员加入的原因吧,因为那个时候的他们就是这样青春年少,他们不是一个个黑白照片,而是一个个和我们一样年轻鲜活的生命,他们也会偶尔玩闹,也会有不成熟的一面,剧中的粟裕和林彪就是这样的代表,他们从青涩到经历战火后洗礼后的成熟与干练。

看到这个数字很心痛,留下姓名的英雄只有858人。其实何止如此,被人们记住的英雄是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张艺兴饰演,有多少人会关注卢德铭,这个屡立战功,年轻有为,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的生命;如果不是重点描述大河坝之战,有多少会知道24岁就牺牲的蔡晴川?……

纪录片中说,当时的他们真的很伟大,在不知道有没有未来的时候,在当时共产党人还只是少数的时候,在共产党还不被看好的时候,他们能有这样的信仰,这样的雄韬大略。

从12点看完影片到现在,心情依旧不能平复,写下这些浅薄之言,只是希望记性差的自己不要忘记这部影片带来的感动和震撼。希望能多拍些这样的正剧,也真心的希望我们能多支持这样的剧。

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时代的我们,真的需要多重温历史,是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祝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