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菊豆观后感范文精选

思而思学网

 【篇一】电影菊豆观后感

杨金山,故事中菊豆的“合法”丈夫,染坊的老板,曾丧偶两次。后有花钱买了新任妻子菊豆,是个礼教的掌权者和执法者,其主要人物特点如下,守旧,表现为传宗接代思想严重。无情,对其养子杨天青刻薄,对其妻子毫无人性,从影片侧面可以得知,杨金山对其前两任妻子的态度。吝啬,对其养子的正常婚姻要求视而不见。狠毒,虐待其妻子及养子杨天青。可以说杨金山是礼教的既得利益者,利用礼教保护其利益。残酷镇压任何企图有破坏礼教的行动。在影片中他试图烧死反抗礼教的菊豆和菊豆的儿子,都表现了他企图扼杀反抗礼教的任何行为。

菊豆:菊豆是杨金山买来的妻子,是礼教的受害者,受到礼教的压迫。菊豆代表了在封建礼教下的妇女形象,其首先是个受害者,她被卖给杨金山,而杨金山已经是个丧偶两次的老头,在开始她受到了杨金山的种种迫害,她开始表现为顺从,顺从被卖,顺从礼教的安排,他一开始也堵住那个杨天青偷看她的那个窟窿,变现了她在礼教的薰染之下已经顺从。同时她也是个反抗者,她并不屈服于礼教的压迫,她追求自由和解放,想冲破礼教的藩篱,代表了被迫害者的愿望和一种自发的革命要求,但她有忌惮于礼教的强大,只敢与其所爱的人在暗处表达他们的爱意,不敢公开与礼教斗争,这体现了被迫害者革命不彻底的一种状态。她多次想与杨天青逃走,意在躲避礼教,但处处是礼教,如何能躲避?但她也是勇敢的,她多次想杀死杨金山,其实就是压迫在她身上的枷锁,争取自由,但由于礼教过于强大,她未成功。

杨天青:杨天青是杨金山收养的养子,这代表了他并不是礼教的传人,他胆小,怕事,又有忠厚老实的特点,他喜欢自己的“婶子”菊豆,但这在他看来是大逆不道,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他自己内心的爱,一方面是那强大的礼教的压力,所以开始他只敢偷偷的看他菊豆,在他夜里听到杨金山迫害菊豆的声音后,他表现出了一种反抗,但他也只是把刀砍刀了楼梯上。后来他又多次决绝菊豆对他的追求,可以说杨天青一直挣扎在矛盾的境界里,他一方面追求自由和解放,一方面又在礼教的压力下不敢做出反抗礼教的事情,他也是礼教的受害者,他从本心上是有革命要求的,但他不会付诸于行动,而且也没有任何办法,菊豆多次让他想个法子,可是他无计可施。他的悲剧也是正来源于此,在礼教的束缚之下,想反抗礼教,却又不行动,那岂不是肯定会被礼教扼杀吗?

杨天白:杨天白是杨天青的儿子,在礼教的安排下,他却是杨金山的儿子,他应该说是自由的产物,他并非来源于正统的礼教,但在礼教的教化之下,他已经屈服于礼教并自觉的成为维护礼教的卫道士之一。这说明了礼教的强大,强大到让新生力量自觉的成为他的守护者,在他刚懂事,他就拿石头扔他自己的父亲。甚至于他最后亲手杀死了他自己的父亲。

杨二爷:杨二爷是礼教的权威和正统,他代表了礼教的顽固派,墨守与祖宗成法,是礼教的法统代表,他在杨天白三岁生日上说,“二爷我没别的话,天白长命百岁,给咱杨家传宗接代”,这句话道破了他的思想,希望天白做为礼教后续的继任人,并希望他传宗接代,隐含就是希望他能够继续维持礼教。在杨金山的葬礼前,杨二爷也是主持者,要求按照老规矩拦路挡棺,以示孝心,要挡七七四十九回,也说明了他的顽固。并表示菊豆不准改嫁,就又表明了他维护礼教的意思。杨二爷开口闭口按祖上的老规矩,并且在杨金山死后,杨二爷说杨天青是外人,不算数,以后杨天白一脉单传,同时也说明了礼教重视规矩,重视正统,而并不重视人真正的感情,而不会管杨天青的个人品格,也说明了礼教对人自由的剥夺。杨金山死后,菊豆和杨天青并未能够自由,杨金山死了,礼教依然存在。杨二爷最后又说,杨家清清白白,总不能让别人说了闲话吧,要让杨天青搬出杨家,这说明了礼教的另外一个特点,形式大于内容,是虚伪的,是做给别人看的。

染坊:主要人物生活的地点在染坊,这代表了礼教,所有人都在这个染坊中,他能将白的染成黑的,黄的,所有的东西都要在礼教这个染坊里染过。影片中的天白,从小就喜欢在染坑里染东西,就是礼教将他染了,染的失去了人的本性。

【篇二】电影菊豆观后感

与其说这是一部对传统文化和旧伦理所对峙与抗衡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铁屋子的黑色寓言的电影。

电影在整体结构与故事叙事方面与《红高粱》是如出一辙的,都是一个漂亮的女性由于某种权势的压迫或诱惑嫁给一个封建阶级中具有高端权力的人,并且这个人身体上具有某种巨大缺陷,在《红高粱》中是一个麻风病人李大头,在《菊豆》中是一个性无能杨金山。这种残疾缺陷的设置是为了让电影中的弱者产生一种对秩序的反抗动力,这种行动的整个实施过程便是这两部电影的核,也就是瑞士语言学转型奠基人索绪尔所说的含蓄能指(Connotation),这种能指的设置也是为了让弱势群体具有勾连的机会,在《红高粱》中,“我爷爷”与九儿是结合与对抗就是由于对秩序顶端的李大头的家财万贯与麻风病感到不服气,对这种由于财产的不平等产生的婚姻霸权和性分配的不平等的不服气;在《菊豆》中也差不多,都是一个弱势群体所勾结起来对权力重新调换的想象。尤其是在《菊豆》中,这种想象始终没有兑换。

杨天青对于杨金山是一种变相的父子关系,他从小便被杨金山收养,但如同下人一般看待,并且由于杨金山的反对他始终没有婚配的权力;杨青天对于他的亲身儿子却丧失了一种真实关系,被迫叫自己的亲儿子“好兄弟”,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父子关系,这种身份的变相认同也是象征着一种难以打破的秩序,最终,这场寓言终于实现,那就是杨天青变相地杀死了杨金山,杨天青的儿子杀死了杨天青,并且死于同一地点,这就是铁屋子的寓言,对高端势力和秩序的反抗只是一场虚无主义式的想象。被边缘化认同的人似乎无法打破铁屋子,也无法撕开诅咒。

在张艺谋看来,杨天青是一个有贼心而无贼胆的人,其实电影所展示出的却不然,杨天青始终具有“弑父”的冲动,或者说是具有一种重新建立权力分配系统的冲动,他不杀杨金山是因为怕被杨家长辈所痛恨和排挤,怕因此失去更多,所以他和“婶子”一起等待他的死亡,他和“婶子”挡馆的那场戏更是说明了他的深谋远虑---哭得和真的似的。

所以说,杨天青与“婶儿”的爱情,在我看来不是纯的,他不带“婶儿”远走他乡其实就是因为他更渴望得到染坊和得到杨金山一样的权力,渴望得到正式婚姻和合法儿女的权力,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拥有高端权力的想象和顶地膜拜,也就是拉康的镜像理论所说的:他恋其实就是自恋。他渴望的或许并非幸福,而是渴望得到获得幸福的权力,得到获得儿子的权力,如果不是这样,他不会因为管自己的儿子叫“好兄弟”而到嚎嚎大哭的程度,不会因为亲身儿子管杨天青叫“爹”而到颓然伤心的地步。因为这是他早就该预料到的。他的预谋不是杀死杨金山,而是看着杨金山死去。

铁屋子的寓言就是反抗秩序的人,未必是想要推翻秩序,而是想要置换自己与秩序顶端人的位置,就像大多数政变者未必是想要施行新的、更利于人民的政策,而是继续独裁统治。这与《红高粱》的所展示出的真实意义相同,地位的更换是依靠暴力取得的,然而它依旧按照旧秩序的方式方法垂直统治下面的阶层。

二 文化困境和虚无主义

从《红高粱》到《菊豆》,再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一种对困境的发泄与必然的无奈,是一种虚无主义式的借古讽今。在伟大作品《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被禁,更伟大的作品《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由于曲高和寡而导致的资金缺失之后,张艺谋接受了欧洲艺术电影商的赞助,并开始了对自身文化困境的暗喻与讨伐。本身在那个时期,中国就开始了根源文学热潮和文化反思热潮(《菊豆》就是根据根源文学小说家刘恒的《伏羲伏羲》改编的),再加上张艺谋自身困境和无助,就出现了这部黑色寓言三部曲。虽然《红高粱》中他试图展现的(也被欧洲评委所认为的)是人性的张扬和血性,其实内在暗涌的却是一种对权力堡垒的向往,《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同样如此。

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处事态度,不追求改变与颠覆,而是蝇营狗苟地沉醉于权力堡垒顶端的想象之中--轿夫想做酒管家,下人想当染坊主人,小姨太想成大太太。而不是轿夫、下人、小姨太一起想象炸平权力堡垒或者远离权力堡垒。

我遗憾我是太晚看到这部片子了。

因为对经典的敬畏,更因为对沉重的恐惧。

片子确实太沉重,开头土黄的色调,染坊里静默的水车,染后错落悬挂的布匹,金山严厉的神情,菊豆凄厉的喊声……,我甚至觉得我可能没有勇气看完这样压抑而沉闷的片子。但是让我震撼和寒心的是少年天白漠然的深情和意味深长的笑声。

水池边的镜头,当坐在木桶里的金山艰难地想要帮“儿子”把狗尾草染色时,不小心跌进了水池。看着在水里挣扎的这个被自己唤作“爹”的人,年幼的天白没有恐惧没有呼救,而是在一旁那样静静看着,笑容在脸上扩散。

同样是水池边,当少年天白把生父从地窖里背出来后,毫不犹豫地扔进了水池,看着同样在水里挣扎的生父,他脸上的冷漠和冷峻一成不变,并且面无表情地举起手里的木棒,丝毫不顾及身后的母亲歇斯底里的叫声。

这样的笑容和面孔让我在震撼之余不寒而栗。

我无法谴责专制而残酷的金山,无法谴责有违世俗道德偷情的婶侄,甚至我们谴责周围人的风言风语和小孩对少年天白的讥讽,因为这一切,同样真实地发生在古老中国摧毁人意志的家长制环境中。但是面对一个孩子乖戾的笑容和严酷的表情,我开始感到后怕。这样畸形的家庭泯灭了人的心志,也断绝了一个孩子正常成长的最后可能。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每个人都在弥补自己伤痛的同时,以近乎疯狂的报复的心态伤害着周围的其他人。那笑声里透露的人性阴暗和恶毒,并非所谓的封建残余的流毒,而是隐藏在人心灵深处的那种无法示人的卑劣和残酷。

正是这种残酷,让人心寒,甚至后怕。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