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话剧观后感范文精选

思而思学网

雷雨话剧观后感篇一:

一个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夹杂着爱恨情仇,渗透出的血腥之气让我的心阵阵撕痛,当一切又归于平静,我终于明白爱与恨终究会随着时间的长河而渐渐消逝,两个疯子的女人和一个忧愁的老人还在苦苦挣扎……

???题记

这是我第三次拜读曹禺先生的《雷雨》,但是这次的感觉和前两次的感觉却大不相同,正如我在题记中说的,在看话剧的自始至终心里一直充斥着忧伤与压抑,可能是对雷雨的剧情已经很熟悉的缘故吧,抑或是周公馆客厅的窗户一直没有打开的原因!

记得第一次接触《雷雨》是在初三时,那是偶然的一次机会看了《雷雨》的简介,于是就跑到书店买了《雷雨》,带回家悄悄地把它看完了(当时爸爸不让看小说,只能偷偷地看)由于那时太年轻,看完之后感觉不是很深刻,看问题也比较肤浅,只有一些莫名的难受:为什么周朴园年轻时不能和鲁侍萍在一起生活,却娶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生活了30年?到底他爱鲁侍萍吗?周萍到底喜欢过周蘩漪没,如果不喜欢为什么当初和她在一起,如果喜欢又为什么要抛弃她?这些问题似乎都很肤浅!

第二次拜读《雷雨》是在高三时,那是看的是电影。这一次感触比较深刻,以为话剧改编成电影,加入了许多场景,看起来更真实,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周朴园、周萍在我看来都是那么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是时代造就的维护者,看着让人作呕。在周朴园身上我看到了周萍的将来。

第三次看《雷雨》就是这一次了。在有声语言赏析课上,老师为我们放映了《雷雨》这次放的是话剧。这一次的柑橘俨然和前两次感觉都不同。从形式上看,只一次是话剧,它用夸张的动作、语言、表情将《雷雨》剧情表演的淋漓尽致,这样更渲染了氛围,而且整部话剧场景使用的是灰色调子,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渲染了雷雨来临之前的躁动与不安。从内容理解上,这一次我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一切的一切都从鲁侍萍三十年之后的生生申诉开始,她宣称是命,是不公平的命让他再次回到周公馆,回到周朴园身边,而时光易逝,韶华易老,当爱已成往事,他们又能如何?我一直相信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至少曾经一直深爱,他一直保留着鲁侍萍三十年前为他缝补的衣服,一直保留着鲁侍萍三十年前的生活习惯,那又是什么让他们不能在一起呢?是什么让他抛弃了鲁侍萍?这等会儿在分析吧!《雷雨》最终以三个年轻的生命的结束而告终,为故事画上了一个带血的句号。但是,我不能忘记的是那个“疯女人”??周蘩漪。她自从嫁到周家后,一直没有得到过周朴园的爱,一个女人生活在无爱的家庭,而且凡事还有听从周朴园,就连自己的生活喜欢也要将就周朴园,这是多么的不敢想象啊!她在家中承受着孤寂与痛苦,没有人可以诉苦,没有人可以倾听她,陪她渡过黑暗。周萍的出现点亮了他的生活,让她原本死了的心又复活了,她陷入了爱河,深深地依赖上了有周萍的生活,周萍就像她的救命稻草一样,于是她不愿放手,甚至在周萍说他感觉“厌恶”“恶心”“腻”了他们的关系时,周蘩漪任然不愿放手。一个女人,追求爱有错吗?这不是他的错!拿着错到底在谁?罪魁祸首难道是鲁侍萍说的宿命吗?不!罪魁祸首是那个时代,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而已。所以他们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从周蘩漪身上,我想到了《玩偶之家》中的劳拉,但周蘩漪不幸的是没能逃出宿命,而劳拉离开了自己厌恶的家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了,周蘩漪只能困在周公馆,绝望的生活着,在痛苦中挣扎着,任自己的心慢慢地死去。我觉得周蘩漪才是曹禺先生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她将《雷雨》的剧情引向了高潮。一个女人于两代人的纠结,却是一个时代的纠结,所有的苦让她一个人背吧!

《雷雨》的结局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所有人都卷入了这场家庭的悲剧。每个人都有难逃的宿命,不得不感慨,命运这东西有时太黑暗了。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宰,却往往是命运主宰了我们,不知是命运在和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和宿命开玩笑。

雷雨话剧观后感篇二:

曹禺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情感纠葛创作出《雷雨》这部可悲可叹而又可感的伟大话剧,其被评价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中以周鲁两家的恩怨情仇为线索展开叙述,由浅及深,浅至每个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深达所有人物心灵精神的刻画,一步一步将故事推向高潮,达到矛盾的白热化,一股情感的洪流最终爆发,湮没整个封建家庭。

周朴园无疑是整部话剧的主心骨,事由周朴园而起,也由他结束。三十年前,周朴园身为无锡周公馆大少爷却喜欢上了女佣家的女儿侍萍,看上去荒诞奇诡,实则是周朴园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当年周朴园正值风华正茂,年轻气盛,在完全没有任何情爱经历的条件下,单纯喜欢上了侍萍,可以说最是青春年少,也最是懵懂无知。周朴园是一位出生于封建家庭的资本家,可想而知,他一直在自由平等和封建专制中苦苦挣扎。当然单纯的一个人是无法抵挡住社会的涌流,抗击封建家庭的压制,迫于无奈和无助,周朴园只有放弃侍萍,狠心将其逐出家门。可是剧中周朴园几十年都仍保留着侍萍曾经用过的家具,保留着侍萍夏天爱关窗的习惯,甚至一直没有忘记侍萍的生日。由此可见侍萍在周朴园心中地位的举足轻重。有人说这是周朴园为了弥补精神上遭受的谴责,为了让自己心中不再难受,周朴园一直带着伪善的面具。可试想那年今日,周朴园的的确确对侍萍动了情,若说他无情无义,那么他自不必忏悔和懊恼,正是因为有顾虑,有自责,有不安,才正好能够说明周朴园无法忘怀那段青葱岁月。当时周朴园的情感是没有任何杂念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情感被冲淡。

三十年后后的周朴园是整个周家的顶梁柱,他必须要维护一直留存下来的封建专制秩序,不能够允许任何事物冲破这道防线,这也足以说明周朴园当时自由平等思想的不现实,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最终还是落入封建专制的深渊之中。所以说周朴园也是受害者,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不得不承担这份责任,无以摆脱。一定的时代环境造就了周朴园这样冷漠的性格,即使到最后周家没有承受住伦理道德的压力和时代冲击而分崩离析。独留其一人,默默承受这冷酷的现实,这时的周朴园亲眼看着家人的逝去,亲戚的离去,还经受着舆论谴责,心灵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创。直到这里,合乎情节情理,说明周朴园自食其果,希望构建的理想家庭就此破灭,纵观全剧,周朴园反而最为悲惨,最为值得人同情,有些本不该他承担的责任和错误最后也落于他的肩上。

周朴园与侍萍、蘩漪等人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蘩漪具有一定的反抗心理,敢爱敢恨,性格直率,在旧制度的压迫下她无法去追求自由和向往的爱情,得不到妇女应有的地位,因而心理上扭曲,常常无助、自卑、恐惧,她始终无法摆脱周家对自己精神上的束缚,周家就像是一条锁链牢牢锁住了她的双脚,她所做的都是无谓的挣扎。再看同样有着新思想的周冲,富有幻想的他,生性浪漫的他,心智尚未成熟,甚至都还对周家的一切都是迷茫,困惑,他不知道如何面对眼前的一切,惊慌失措的他最后为了救四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他再也无法拥有热情去追逐生命的意义,这里或许不该是看到封建制度的罪恶和黑暗,而更需要关注的是人性,是人情世故,这可能就是这个剧本的最终目的,揭示了人性的多重,通过不同角色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生性格色彩。

《雷雨》给我们的启示不局限于是让我们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或许,真正意义在于领悟到生命的珍贵,看到人性的回归。一个人要有追求自由的执着信念,要有不放弃的精神,面对生活坎坷,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在于个人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相信前途会充满希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