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穿普拉达的女王的电影观后感【荐读】

思而思学网

《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有人说它是女人看的电影,也有人直指这是一部体现女性主义的电影。然而看过之后,我说不上多少喜欢它,也没有与电影中体现的所谓“女性主义”产生太多的共鸣。后来又细细地想了一下,忽然便探到了关键的点,体现于其中的主要展现在女王米兰达身上的,或许更多只是一种传统观念主宰下的“女性主义”。而电影视角,更多对此采取的不过是一种贬低甚至说嘲讽,这从安迪最后的回归清晰可见。

首先,从选材看,电影的主题是时尚。这个话题,怎么说呢。我这里想摘录宋振宇撰写的影评《现代社会都市女性的选择??解析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里的一段话聊以达意:“美国女权主义理论学家劳拉.摩尔维从性别意识的形成这一角度,将“被看的女人”一说进行了发挥,她认为男性主体是观者,而女性则是被看的客体,“看”与“被看”也象征了权利的归属。女人在她们传统的裸露癖的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 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并享受“被看”的过程,这就是“被看”的快乐,一如影片所示,在时尚的装扮中,女性外表被编码为男权社会中的特殊符号,通过这样的呈现,使女性在被客体化中获得与主体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认同,从而产生了快乐的心理体验。由装扮的快乐指代的“被看”的快乐,是男权秩序下的感受,有学者指出“男权文化不仅造就了‘看’的快乐,还造就了‘被看’的方式与快感。”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创造这些“被看”对象的魔幻之手就是米兰达这类的时尚编辑,是她们决定了男人们“看”什么,女人们怎么“被看”,这就意味着,女人拥有选择“看”的内容的权利,女性意识的觉醒反传统地把女性定位为“看”的主体。”

很有意思吧?也把意思说得十分的清楚,深入浅出。

虽然正如其末尾所提,米兰达在决定“看“的内容,但不管怎么说,“时尚”一词还是附带了太多传统男权意识的符号、印记或者说色彩。古语云“女为悦己者容”。所谓时尚打扮,尚可欣慰的好的方向也就是从男性“看的快乐”慢慢演变成女性“被看”的方式与快感,这从当代女性的身上更是随处可寻。是的,某种程度上,正如上述所言,这有点像是女性意识反传统的觉醒,以主体自居,自己享受自己被看的快感。但这种好,到底好与不好,却也未可说。很难说现代女性对着装形象的过于看重,仅仅是出于自我满足的需要,而不是出于一种自发地自觉地自居于一种“被看”“客体”位置的深深带有过传统影子和深受社会传统价值观影响的潜意识在作怪。所以,对于时尚,我不否认时尚是一门艺术,但存在于其背后的视觉文化所包含的男权秩序的深刻历史仍旧令人无法忽视。

然后,选材之后,可以来看看影片的情节。其中与米兰达在事业上呼风唤雨的强权形象形成鲜明反差的,自然就是米兰达的个人生活或者说家庭生活。无疑称得上一塌糊涂。

一对双胞胎女儿任性顽皮、缺乏管教,不仅十分离谱地有要哈利波特未出版的手稿这种作为骨灰级哈迷想都不敢想的要求,还顽皮地捉弄安迪;两次离婚让这个女强人无能为力、欲哭无泪,安迪恰好撞见她与丈夫的争执无疑是戳中这个女强人内心的脆弱与伤痛。

但看了这些,我其实就想问一句:那些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所以他们能无后顾之忧地在事业上叱咤风云,那么,这个成功的女人背后的男人呢?他哪了?还是说,这个男人根本不愿不想、不甘心居于背后,为自己的女人幕后奉献、做后勤工作。既然如此,就还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思维模式,还说什么两性真正的平等呢?

这不是一个只在电影中存在的两难之境。生活中、现实中,这个不得不摆在女人面前的两难选择,无数次给成功女人台前的光辉蒙上阴影,无数次让一些有追求有雄心的女性最终还是选择无奈放弃。也许你会说,现实生活中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女性也不少见,很多女人同时是好的妻子、好的母亲,还是事业上的成功者,比如杨澜、比如孙俪、赵薇,等等等等。但正如哥大女校长所说:“不要想做到极致。”但有些事业是需要做到极致的,男人中不乏做到极致的人也不缺少这样的条件,而女性,就最好适可而止了。电影中米兰达就做得有点过分、过头了,所以她的家庭生活就变得有点凄惨。而且你会发现这些人的事业还有一定的指向性,演艺圈、媒体界等。想想别的事业,是不是这种平衡的难度又要大得多呢?反观电影中所隐含的,不是女人不能平衡,这个社会,让不让她平衡?

这也就回到了传统观念主宰的问题上。也就是说,有多少男人愿意当这个奶爸、这个家庭妇男的形象,哪怕只是略微的分担和低头呢?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的观念不变,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本职工作的观念不变,以贤妻良母来衡量一个女性幸福度成功度的传统标准的观念不变,再有, “剩女”“女大当嫁“”老处女“等老调子不变,女性主义看来还任重而道远吧。

以上是从米兰达角度来说明这种传统观念主宰下的女性主义。下面再说到安迪。

其实我真感觉她跟女性主义的关系不大。硬要扯上关系,她与男朋友产生摩擦了分手了和在结尾她认识到了米兰达身处其位的悲哀。,我认为的最重要的触发她回到原来的点,恐怕是后者。也就是说,我觉得她在起一个侧面烘托悲剧效果的作用。

结尾安迪的回归与其说是对原始自我回归的选择,还不如说选择是对于以米兰达为代表的女权主义的叛逃和对传统观念的回归。

到最后的最后,影片结束之际,米兰达和安迪以一种让观者感到尴尬的情境相遇,而安迪首先大方而潇洒地向米兰达挥手致意,米兰达则先是鄙视不屑不做表示地钻进车里,再是怅惘之意可见,最终还是嘴角扬起那会心深深的一笑让人沉醉。两人最后的对决,孰胜孰败,难以言明。但安迪是轻松的快乐的,这看上似乎无疑。而米兰达似乎就恍神了那么一会儿,思索了那么一会儿,甚至可能还徘徊过那么一会儿,但这前面的即使都忽略不计,也让人难以忘怀她最后展颜的那一笑。我想,这既是对这种仍在男权传统观念主宰下的所谓女性主义的讽刺,也在说着米兰达内心的自我安慰: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吧。而那深深的一笑,似乎也印证了,米兰达对自己的选择终究还是无悔的。即使她为了这种所谓的女性主义牺牲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部分是她个人本身的问题,部分我觉得也跟上述所说传统观念的主宰有更为深层次的关系,所以她其实已经做得很好,得到某些必然失某些,她享受身处那个位置拥有那种权力的快乐,这正是说她所热爱的事业是她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是她的一个基于自身的必然的选择。我认为,那就够了。

米兰达和安迪的不同选择最终反映的只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米兰达承受的那些苦涩,只是她做出选择后的一个产物,她自然是要接受的。

当然,我其实并不觉得这部电影具有反映女性主义的典型性。其中各种因素交错纠缠,给人一种十分紊乱的感觉,乍看之后,真觉不知所云。兴趣、爱好、性格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变量。如果电影要反映一种对最初的坚持,你其实并不清楚到底坚持的是什么。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