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网站(http://www.njtech.edu.cn/)南京工业大学教务网是由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首页和南京工业大学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洁净透明的玻璃缸,碧绿的水草,几条红色的金鱼正在自由自在地游弋……在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教授领衔的绿色化工实验室里,有2个金鱼缸特别醒目。
“这养金鱼的水一缸是自来水,另一缸是化工环保装置处理后的净化水。采用我们研发的环保前置型化工一体化集成技术与装备,化工厂排出的净化水也可以养金鱼了。”乔旭介绍道。
这个暑假里,南京工业大学从校长到教授大多没闲着,他们分批分组前往周边的化工园区和企业,把绿色化工技术带到产业转型最迫切的地方。去年以来,该校推出江苏省化工行业“会心聚力促升级”专项行动,把792项科技服务项目带到企业、减少“三废”排放近100万吨;同时,学校近千名“新工科”化工人才被企业一抢而空,把产教融合落到了实处。
鱼之有水 新产业召唤新工科
何谓“化工”?在自然万物的生产过程中,一切基于化学反应的过程工业,都可被称为“化工”。
“在世界化工的版图里,中国是重要一极,扮演着新经济高楼大厦的承重墙角色,既是主导,又是基础。”乔旭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化学品生产国。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石化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万亿元;江苏在全国排名第二,2017年化工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但是,我国仍称不上化工强国,化工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创新能力不足,而且面临着巨大的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谈化色变”愈演愈烈,给化工发展带来浓重的“雾霾”。
纵览化工学科的全景图不难发现,从量子层面的微观尺度,到纳米级别的介观尺度,化工正在朝着全尺度、跨边界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延伸。其中,又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为代表,备受瞩目。
“学科之于产业,如鱼得水。鱼儿离不开水,而没有鱼的水也是死水一潭。”乔旭认为,新化工教育范式有待变革与创新。面对中国的新化工产业虽然可能仍旧虚弱、但日趋庞大的身体,新化工教育这件衣服显得不太合身。
新产业召唤新工科,新工科要匹配新产业。产业发展和工科教育的关系,就如同人和衣服的关系。穿衣服最基本的要求是合身。现在的问题是,身体长大了,但是衣服尺寸没有跟上,即工科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一个壮硕的身体塞在不合身的小衣服里,无法行动,甚至需要“削足适履”。
乔旭认为,工程教育首先要做到“量体裁衣”。现阶段,培育原创性成果、开发颠覆性技术、驱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需要化工高等教育培养一批伟大的工程师。
三个面向 高校创新直驱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高等院校学科门类越办越多,如何彰显个性、聚焦发展成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
“我们把定位放在首位,精准定位??找准坐标系和参照系,甚至是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把‘面向工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现阶段培养人才的着眼点。”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说。
在办学中,南京工业大学实施“五通”,即横向畅通、纵向贯通、中西融通、科教互通、社会联通。“我们希望能打通任督二脉,强身健体,打出精彩,打出虎虎生气。”乔旭如是说。
为了紧贴化工行业转型发展,南京工业大学提出“三个面向”:即一个课题组面向一个大型企业,一个学院面向一个集团公司,一个学科面向一个行业产业。主动遴选产业关键需求与核心技术进行应对研究,与新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紧紧扣住新产业革命的脉搏。
同时,该校以“A+B”双机制为中枢,将高校运行机制与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和二次开发,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
12月,来南京时,特地视察了南京工业大学研发的回收造纸制浆废水治理技术。这项以膜技术的工艺,经流程处理后可达到纯净水标准,可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不仅产生了极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且成功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在成功研发世界级技术基础上,该膜科技团队又先后衍生和孵化了30多家企业,形成了人才、学科、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支撑了学科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成为该行业的领航者。
产教融合 助力化工产业绿色转型
上世纪90年代,斯坦福大学巴里?M?特罗斯特教授提出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学理论,引发了全球化学化工界的巨震。
但是,化工过程是大规模物质转化过程,依据绿色化学原理并采用先进的化工过程技术,反应依然有副产物产生,最终成为工艺“三废”。“有‘三废’产生,并不等于产生的‘三废’离开装置后再治理。”乔旭认为,化工行业之所以饱受诟病,根源即在此。
依据这一理念,南京工业大学为化工行业转型开出了一味“绿色处方”,即采用原子经济反应工艺和过程强化技术,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大幅减少反应副产物的生成和排放,从而实现化工生产源头绿色化。他们研发出了系列环保前置型化工一体化集成技术与装备,并首先在特种羧酸酯等产品生产过程中实现“三废”零排放。
“我们的项目共申请50余项发明专利,专利覆盖了催化剂、反应精馏、‘三废’处理等工艺源头、过程和末端治理全流程。”实验室骨干成员汤吉海教授说。目前,该项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在南京托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5000吨/年羧酸叔丁酯装置、2000吨/年烷氧基丙酸酯中试装置,相关技术还推广到全国10多个厂家。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化工行业“有毒有害”的负面形象,南京工业大学在技术、产品、工艺、管理、业态、理念等领域帮助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创新。2017年3月,南京工业大学主动发挥科教优势和化工学科特色,推出江苏省化工行业“会心聚力促升级”专项行动,以帮助有关化工园区、企业解决转型发展的难题。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南京工业大学先后走进了十个化工园区、服务了三百多家化工企业、输送化工人才近千名、签订项目合同总数达792项,减少“三废”排放近100万吨、取得经济效益近亿元。膜科技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套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推广应用到亚洲最大的纸业公司APP集团和中国最大的纸业公司玖龙纸业;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团队研发出制备成本低、抗毒性强的稀土基非贵金属整体式催化剂,在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得到应用;绿色化工团队开发的环保化工一体化集成技术实现产业化,分别在多家企业推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