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网站(http://www.xbmu.edu.cn/ )西北民族大学教务网是由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首页和西北民族大学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 邮编:730030
党的十九大,作出进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历史性判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关心和爱护青年”,充分显示了奋发有为推进民族工作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方位、总方向、总要求,更是对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更高要求。
进入*,西北民族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要坚持新思想指引的新方向,把握新方位赋予的新使命,落实新方略确定的新任务,自觉投身“四个伟大”历史进程,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接班人的培养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写好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写好*学校发展的新篇章,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育才造士做学问,更好服务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服务各族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领导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的领导体制。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方向、党管改革、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落实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强化学院党的领导,发挥学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定的贯彻执行。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支部“六个规范化”建设。
以武装广大师生。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领师生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把“两学一做”作为“三会一课”的基本内容,突出政治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坚持学思践悟,着力在真学实做上下功夫,着力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做到学做互进、知行合一,让群众看到决心诚意,感受到真正实效。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光明磊落、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学生健康成长、干部人才干事创业创造好环境好气候。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树立忧患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完善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同级监督体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聚焦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注重抓早抓小,及时进行教育提醒。扎实推进纪委“三转”,提高监督执纪问责水平。加强作风和纪律建设,持之以恒反“四风”、改作风。以最坚决态度、最有力措施抓好巡视整改落实工作。建立巡察制度,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打造管理干部队伍;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提升教师素养;按照品德素质优良、业务素质精湛、服务意识崭新、心理素质良好的要求,打造后勤服务队伍。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
坚持正确方向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坚定推进进学术、进学科、进培训、进课程、进教材,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入脑入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使广大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教育,把践行和弘扬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激励广大师生做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严禁在校园内从事任何宗教活动。严防“三股势力”抢滩登陆、争夺阵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健全人格。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共居共学共享,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引导师生笃行“勤学、敬业、团结、创新”的校训,践行“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弘扬以“黄土地”“黄河”为表征的西北民族大学精神。从资源配置、制度设计、政策导向上推动形成高效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科学精神、勤勉的学习风气。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讲好学校故事,传承红色校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