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全文【热点】(一)

思而思学网

中共济宁市委关于制定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共济宁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会议精神,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总体要求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济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也是砥砺前行、成就显著的五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共性困难和煤炭效益持续下滑的特殊压力,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预计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突破4000亿元、35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惠普、甲骨文、中兴通讯等一批高端信息产业项目集群式落户,信息产业引领转型效应明显; 成功实施区划调整,进入国家二类大城市行列,都市区加速融合,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美丽乡村成效显著,荣获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在全省率先建立民生保障“十大体系”,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民众,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五城同创”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获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首善之区加速推进,文化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济宁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尤其令全市振奋的是,2013年11月视察济宁并发表重要讲话,极大激发了全市人民的奋斗热情和干事创业精神,全市上下把殷切期望转化为履职尽责、服务大局的强大动力,奋力开创了济宁科学发展新局面。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国家和省级战略布局最多、经济转型力度最大、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城乡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开拓奋进,谱写了济宁科学发展新篇章,为我市“十三五”时期创新前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五年,我市既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从宏观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现实支撑条件看,一批事关济宁全局的重大问题实现突破,我市面临“六大机遇”持续放大、加速转化,省委省政府对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扶持力度加大,国家和省支持济宁资源型城市转型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集聚发展要素注入强劲动力,我市被确定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纳入国家层面推动。我市重大发展机遇叠加、千载难逢,正在孕育新的发展能量。特别是重要批示、中办二次回访报告、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倾斜支持,为我市“十三五”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发展新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动力转换需要一定过程;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占比偏高,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依然繁重; 区域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不能满足转型发展的需要;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均占有水平较低,消除贫困任务艰巨;资源约束趋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均衡,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发挥不够;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还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着力放大优势、补齐短板,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推动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三)“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系列重要讲话、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省委“走在前列”的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建设走在西部前列,确立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济宁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各项任务,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条件,今后五年,要在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质量、均量迈上新台阶,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信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发展统筹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中国梦和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取得重大进展。儒学研究传播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水和大气质量持续提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取得较大进展。绿色济宁、生态济宁、美丽济宁形象充分展现。

——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市成效显著,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五)“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意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我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基础设施统筹,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立市、绿色惠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共享是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

(一)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参与国家重大自主创新计划,力争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取得显著突破。推动企业向全面创新转变,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国家纺纱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鼓励济宁高新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载体,实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创新研发平台提升、产业化平台增量、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广行动计划,逐步推进各级创新载体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鼓励创建国家公共检测检验服务平台示范区。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探索和推广创新企业新型孵化模式,建设一批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强化金融支持创新作用。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二)打造信息产业发展新引擎,建设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以信息化引领转型发展,推进信息与产业深度融合。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为支撑,加快建设山东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慧城市产业、大数据产业“三大产业基地”,培育千亿级产业,建设全省全国“新硅谷”。以惠普、甲骨文等知名企业为依托,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人才实训、创意动漫等产业,申报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加快惠普国际创新园和中兴智慧城市产业园建设。深化与国内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促进智慧城市产品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大数据中心、云平台和征信系统。

加速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加快推广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聚焦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子产品等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建设一批“两化”融合示范点和试验区,培育一批“众创、众包、众筹”等新型互联网服务企业。

建设智慧济宁。统筹规划光纤宽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物联网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时空云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济宁框架,推广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实施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商圈、智慧新城系列示范工程,加快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市政设施等领域信息化改造,健全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功能,形成济宁特色的智慧城市样板。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信息消费、金融服务、绿色生态等取得明显成效,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五大重点领域,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建设,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