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高考取消英语热点解读相关提案

思而思学网 2024-01-09 18:37:29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宇华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把中小学生的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下文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7两会高考取消英语热点解读,仅供参考!

2017两会高考取消英语热点解读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宇华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光宇有关英语改革的言论引发了热议。他建议改变英语“高考必考、中小学必修”的地位,将英语学科从高考必考学科改为选考,从中小学生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提升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英语教育弊病的反思,近年来有关英语高考改革的呼声不绝如缕。3年多前,北京就公布了“破冰之举”: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由120分、150分降为100分,并准备推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

相比于北京的“降分改革”,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的“高考取消英语”论,可谓惊世骇俗,一石激起千层浪。简而言之,李光宇认为当下的英语教育存在三大弊病。

其一、以高考为导向的英语学加重了学生负担。据李光宇调查,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毕业,如果按照每天8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来计算,在一个孩子最美好的10年时光里,竟然将近五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了英语上。

其二、中国孩子学英语的花费巨大。全国共有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1.6378亿人,按人均在学习英语上的总花费只有1000元计算,一年就要消耗掉1637.8亿元。发射一艘神舟飞船预算不过8亿元,中国孩子一年学英语的花费能发射204个神舟航天飞船。

其三、以高考为导向的英语学习导致严重资源浪费。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但青少年学习英语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大量学生在经过了10年以上英语学习之后,依然无法熟练使用英语交流,也无法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而且,大多数不以英语为职业技能的人,英语只是高考的“敲门砖”,离开校园后迅速遗忘,曾经为学英语而付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成为一种资源浪费。

基于此,李光宇认为“作为语言工具,英语的学习应以应用为导向,而非以应试为导向。以高考为导向的英语学习效果不佳,并无必要。”一旦高考取消英语并改为选修之后,就能一举实现“减负、节支、提效”。

“高考取消英语”果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得神奇功效吗?姑且不论李光宇先生所得出相关统计数据的效度,取消之后能否“减负”,就很值得商榷。换言之,“英语热”的原因,不能主要归之于高考指挥棒,应当是国际化形势下对外交流、出国留学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中国的国情下,英语进入高考本身就是这种需要的反映。因此,即便真的高考取消英语并改为选修,绝大多数学生依然会继续学英语,所谓的“减负”和“节支”自然基本无从谈起,而“提效”恐怕也不是仅仅靠“选修”所能解决。

另一方面,由于指挥棒的遽然打击,必将对英语教育产生重大冲击,“打压”之下,提效自然没戏,质量下滑乃至混乱不堪或许可期。倘若真的有部分家长和孩子在“现实”面前抛弃英语,如此功利的“转向”,对于日益融入世界的泱泱中华而言,祸兮?福兮?

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时,*主席多次强调既要不忘本来,也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华民族才能建立“旧邦新命”的文化自觉,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果遽然挥舞指挥棒“棒打”英语,岂非倒行逆施乎?

站在中华崛起的高度审视,已经“习惯”和语文、数学并驾齐驱的英语学科,其地位的悄然动摇当然是一种进步。但英语究竟该如何改,高考是否要取消英语并改为选修,需要从长计议、综合考量。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英语难学但这不是取消必修的理由,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教会孩子更好地学习英语,更好地接触外部世界,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而不是固守自己的小天地,把不好学的抛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乎个人、民族、国家的未来。正因如此,教育改革一定要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宁可缓慢推进,切莫轻举妄动。换言之,英语的必修和选修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论证过程,贸然就建议取消必修,这种动辄“一刀切”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反智行为,不应该出自一个人大代表之口。

反过来说,李光宇先生的“高考取消英语”建议虽不足取,但其所指出的英语教育弊病却是一个真问题。小编认为,英语教育改革可以适当考虑“降分”与“分层”原则。前者已经在3年前的“北京方案”中有所体现,后者则是指对学生实行分等级要求,即除外语专业外,降低外语分数在高考中的权重以及修改日常教学的相关要求。换句话简单的说,英语考试还是必要的,毕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免不了要和一些英语词汇打交道,但是由于环境的原因,对英语的要求并没有很高。因此,适当降低英语考试分值在高考中的权重,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状况;完全取消,短期内,倒像是有些孩子气的建议。

【全国两会地方谈】取消英语考试的建议既不仓促也不鲁莽

日前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全面取消英语考试。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表示,学习英语已经不再纯粹由国家决定了,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我觉得取消英语考试这个建议有点仓促,甚至比较鲁莽。”

此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宇华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把中小学生的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他认为,目前中小学的孩子们花在英语学习中的时间太多了:“如果按照每天8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来计算,在一个孩子最美好的10年时光里,竟然将近五分之一(18.13%)的时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很显然,俞敏洪的表态,针对的就是上述建议。

不同的人对某个事物有不同的意见,很正常。应该允许所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应该欢迎讨论和争论。理不辩不明,两人都在行使自己的合法发言权。由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发声平台的特殊性,他们的讨论必然会引发一定的关注,进而推动更多人对英语学习和考试进行思考。

我注意到,俞敏洪委员的话语中使用了“仓促”“鲁莽”等表述,可以说比较严厉,甚至有几分情绪化。我倒认为,李光宇代表的建议既不“仓促”、也不“鲁莽”。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全国政协常委、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就曾向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高考不一定非得考外语的提案,并争取到30个委员的签名支持。王新陆表示:“大学里特别是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大量时间浪费在外语学习上。你可以看一看前几年中国培养的那些大学生,现在还有没有10%的人在使用外语?如果你致力于对外交流,你可以去考托福、雅思。培养人关键要人性化、多元化,要因材施教。”而关于“全民学英语”现象的讨论乃至质疑,近年来也不绝于耳。这是一个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教育话题、社会话题,对此进行讨论、提出建议又何来“仓促”“鲁莽”之说呢?

中国内地“人人学英语”不断升温,不知不觉间,全民“英语热”已经在中国热了超过三十年。有业内人士表示:“全世界三千万老外学中文,全中国三万万华人啃英语,未来讲英语的中国人超过英语母语者的数目已经赫然在望。”一个国家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简直要超过母语,无疑是不正常的,也不利于国家自身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说到底,英语只是一个工具,需要的人当然应该学、应该考。比如外交人员,经常要跟外国人打交道,英语是最好的沟通语言之一。再比如科研人员,需要查阅最前沿的科研论文和资料,也离不开英语。可对于大多数人、大多数职业来说,别说口语,平时连英语文字都用不到,就没必要非得学英语、考英语了。可现实却是,一刀切地考英语,并且英语跟现实利益挂钩,考某些资格证、评职称等等都需要考英语。这既是极大的浪费,也是不必要的折腾。

全民学英语、一刀切地考英语,人为增加了不少社会成本,应该有所反思。其背后的巨大推动力,除了来自观念和惯性,还在于与之共生的、长期形成的巨大产业链以及众多从业者。请恕我直言,俞敏洪委员就是这方面的受益者,或曰“既得利益者”。由此也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对取消英语考试的建议反应如此之大,乃至于要为之扣上“仓促”“鲁莽”的大帽子了。

该不该取消英语考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无论如何,全民学英语所带来的弊端却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及早纳入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并做出实实在在的改变。另外,不管是促进教育改革还是推动其他社会进步,都应该鼓励讨论、多征求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把事情办好。利益不能绑架教育,更不能绑架社会。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